211214893_古诗英译的文化传真探究——以《天净沙·秋思》英译文为例

阅读: 评论:0

2024年10月15日发(作者:)

211214893_古诗英译的文化传真探究——以《天净沙·秋思》英译文为例

131

古诗英译的文化传真探究

——以《天净沙·秋思》英译文为例

张宇航

[摘  要] 古诗英译是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界围绕其意象、译体、审美体验等方面进行

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Wayne Schlepp、翁显良和许渊冲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本为研究文本,分别从语义、

形式、意境三个角度探究古诗英译文化传真的路径与效果。文学的翻译不应止于语言的转换,在传达原文信息和内

容的基础上,译者还应该实现文化的“传真”,展现源语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意蕴,实现文化的流动交融。

[关  键  词] 《天净沙·秋思》;文化传真;语义;形式;意境

一、引言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该曲仅五句二十八个字,结构精密且意味深长,反映了

人在旅途的孤寂、失意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被后人誉

为“秋思之祖”。该曲先后有多个版本的英译文,本文

采用了Wayne Schlepp、翁显良和许渊冲三位译者的版本,

对其进行文化“传真”度的研究。文化“传真”要求译

入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重现出源语所要传达的意义、

表达及风格。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源语的形式和韵味在

译入语中照实地体现出来。

[1]

二、古诗英译的文化传真研究

(一)语义传真

中国古典诗词的篇章大多短小精悍,其句数、字数

有一定的规制。作者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内借助写景、咏

物和用典等手段抒发所思所想,选用的字词必须经过层

层推敲、精雕细琢。因此,译者在翻译古典诗词时,必

须在遣词上反复斟酌,不仅要传达字词的概念意义,还

要保证与情感意义或联想意义相统一,在忠实于原作的

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再现原作的美学价值。

《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铺陈式地描写了藤、树、

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共九种意象,同时又以枯、

老、昏、古、西、瘦等形容词展现了气氛之萧瑟、寂寥,

利用九个名词性词组为全曲的感情奠定了忧郁基调。本

文即以该曲前三句的字词为例,探究其英译文是否达到

了语义传真的效果。本文所采用的三位译者的英译文在

名词的选择上较为接近,区别主要在于修饰词的使用。

本文选取了几个代表性的词语,探究Wayne

Schlepp、翁显良和许渊冲三位译者的译文及其翻译策略。

枯藤:dry vine/rotten vine/rotten vines;

昏鸦:crows at dusk/crows/evening crows;

小桥:low bridge/tiny bridge/small bridge;

流水:stream running/sparkling stream /stream flows;

人家:cottages/pretty little village/cottage;

古道:ancient road/ancient road/ancient road;

西风:west wind/west wind/west wind;

瘦马:lean nag/bony horse/lean horse;

1.概念意义的准确性

“枯藤”意为“枯老的藤蔓”,Wayne Schlepp根

据其字面义译为“dry vine”,较为直观、准确地描写了

藤蔓水分枯竭的状态。而翁显良和许渊冲两位译者都采

用了“rotten”一词。“rotten”在词典中的释义为“(of

food,wood,etc.)that has decayed and cannot be eaten or

used”,其在英文语境中强调物品的腐烂、无用,与原

文的语义产生了一定的偏差。相比之下,译为“dry”更

为准确简洁。

“昏鸦”指“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

,点明了

时间背景为黄昏日落之时,也与后文的“夕阳西下”

互相呼应。Wayne Schlepp和许渊冲的译文分别用“at

dusk”“evening”修饰“crow”,做到了最大程度上的

忠实原文。而翁显良的译文未进行字面直译,而是选择

以“——the day is about done”的形式进行了语义上的补偿。

2.情感意义的同一性

情感意义能够传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即使用语

言时的感情色彩。

[3]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与前后句的凄凉、孤寂之

景形成对比,以恬静的田舍风光反衬游子的漂泊无依。

Wayne Schlepp译和许译沿袭了前文平实、朴素的语言特

色,使用“low/small”“running/flow”“cottage”等词,

还原了原曲萧瑟、忧郁的情感色彩。而翁显良的译文分

别使用了“tiny”“sparkling”“pretty little”等修饰词,

容易使英语读者联想到精致、可爱的事物,所包含的感

情色彩也偏向于轻快、明亮,相比之下,“small”“cottage”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32

《名家名作》·翻译

更加符合此时此地的语境。

“瘦马”在此处指骨瘦如柴的马。Wayne Schlepp译

和许译都将“瘦”译作“lean”,由其释义“thin but look

strong and healthy,or have no much fat”不难看出,“lean”

指的是精瘦、瘦且健康的状态,其感情色彩是积极向上的,

与原曲想要传达的意象恰恰相反。翁译则译为“bony”(very

thin so that the bones can be seen under the skin),生动地

描绘出一匹皮包骨、病恹恹的老马形象,且其消极的感

情色彩与全曲消沉压抑的气氛完全统一。

3.含蓄意义的一致性

含蓄意义是语言的联想意义,接近于比喻义或引申

义。

[4]

我们需要考证源语和译入语对应词语的含蓄意义

是否一致,当二者相异时则需要寻求适宜的翻译手段。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西风”在中国为秋风,

多象征着凄苦、萧条,例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秋事

促西风”。而在英语文化中,西风代表着春季的到来,

寓意着希望、新生力量,例如雪莱的作品《西风颂》。

三位译者在翻译“西风”一词时,都采取了其字面义,

直译为“west wind”。一方面,这种译法在概念意义上

达到了对等,简单易懂;另一方面,联想意义的极大差

异容易使读者产生错误理解,妨碍其领略原曲的独特意蕴。

笔者认为,在翻译文化意象如此密集的作品时,译

者应该在所指意义相同的前提下,仔细考量两种语言文

化的差异,避免语义联想相背离所引起的误读。因此,

笔者认为可以将“西风”译作“chilly wind”或“bitter

wind”,直截了当地突出西风的特点,烘托原曲中凋敝、

肃杀的氛围,展现主人公凄凉沉郁的心境。

(二)语言形式传真

以下为三篇译文全文

[5]

Wayne Schlepp译文:

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

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翁显良译文: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and on the far bank,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the west

wind moaning,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许渊冲译文: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1.文体和句式传真

古诗英译应该“以诗译诗”或是“以散文译诗”,

应该使用古典语或是现代语。译界对此的意见莫衷一是。

提倡使用散文体译诗的学者认为散文同样可以展现诗歌

的诗意,并且可以摆脱形式和格律的束缚,以诗歌意象

的再现为重中之重。如翁显良教授认为译诗有时要敢于

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更突出意象;而故步自封于形式

的复制却会失去原诗的韵味。

[6]

反之,秉持“以诗译诗”

观点的学者则认为诗歌的形式和音韵是实现其美学价值

必不可少的部分。如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即

坚持音美,要求译文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要求诗

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

如上所示,三位译者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形式:

Wayne Schlepp完全打破了英语的句式结构,在最大

程度上还原了原曲的形式特征。除了末句中的“and”一

词,Schlepp译省略了所有功能词,保留了原曲意象并列

的形式,名词词组的联合有助于凸显意象,引起英文读

者的联想,但是多个词语的铺陈也削减了译文的节奏感

和流畅度。

翁译使用结构完整的句子,衔接流畅自然,构成了

一篇文采斐然的散文。此译文的不足在于失去了诗词凝

练而富有深意的风格。它的优点是:能突破原有的音韵、

韵律的束缚,使译者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创作空间,更有

利于原作的意象的重现。

[7]

许译保留了原曲的诗体特征,句式工整对仗,且充

分考虑了译入语的句法特征,增添了冠词、介词、动词,

使译文流利通畅,增加了可读性。另外,许译全部运用

倒装句,二、三句为部分倒装句,而第一、四、五句为

完全倒装句。

[8]

这种做法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译入语的

语言文化。

2.音韵传真

中英两种语言的语音形式不同,格律诗的音韵节奏

分别通过平仄和抑扬格来实现。

《天净沙·秋思》每句尾字为“鸦”“家”“马”“下”“涯”,

全诗押尾韵“ɑ”,使其富有回环往复、悠长和谐的美感。

三篇译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曲的音韵之美:

Wayne Schlepp的译文中bridge和cottage、 road和

wind 、running 和westering分别押韵;翁译在wreathed

with、sparkling stream、west wind、sinking sun几处均使用

了头韵;许译crows、flows、goes、sun、one构成了aaabb

式尾韵。

译诗是否要押韵尚无定论,但是我国诗歌的语言特

色之一就是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如果译文能够通过节

奏的强弱、快慢、平仄、音韵等方式,表现出中国古典

诗歌的韵律之美,则更有助于英语读者领略中国古诗词

的魅力。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33

(三)意境传真

要实现英译诗的文化传真,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

更要追求意境的完满。古诗词中的意境,即诗人所表达

的情感与其描绘的意象浑然一体、难以区分。

1.动静结合

原曲所描绘的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枯藤、老树、

小桥、人家、古道静止不动,而昏鸦、流水、西风、瘦马、

夕阳和断肠人又是在缓缓挪移的,沉闷感伤的氛围之中

不乏细微的流动活跃。三位译者都意识到原作中动感的

重要性,运用不同形式实现了译文中动态、静态的相得

益彰。

Wayne Schlepp译在明显的动态“流水”“西下”

处使用动名词“running”“westering”,与前文罗列

的名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使译文更具有层次感;

翁译与许译使用的动态描写更为丰富,其中翁译中

“hovering”“sparkling”“sinking”等多处ing形式的使用

赋予读者身临其境之感,许译中“fly”“ flow”“ decline”

等词大大增强了译文的动态效果。

2.空间转换

正如上文所说,原曲所描述的景象并非停滞不动,

而是包含着物和人的活动,因此景物的变化也隐含空间

的变化。相比Wayne Schlepp的译文,翁译和许译在空间

转换上的处理更加明显,都使用了多个介词、方位名词

以显示方向。尤其是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每句开头都用

含有方位指向意义的词——over,under,on,westward,

far from指明了意象所在之处,读者的视角也随之由上到

下(由树梢到桥底),由近及远(由道路到天边),使

译文画面从一维平面转换为三维空间,充满立体感的描

述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乐趣,使其更容易体会中国古诗

移步换景的韵味。

3.情感暗示

《天净沙·秋思》一以贯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

美,前四句未有一字写情,却令人感到每个意象都在抒情,

直到最后一句才阐发主旨——“断肠人在天涯”,且表

达颇为模糊,只说明了“断肠”之苦,而没有明写“断肠”

之因,需要读者自己寻找合理的答案。

“断肠”多用于形容极度悲伤之情,Wayne Schlepp

和许渊冲的译文都采用了英文语境中概念意义和联想意

义都很接近的“breaking heart/heartbroken”,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而翁显良的译文则更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隽

永之感:不直译“断肠人”这个意象,而是使用较为普

通的表达“traveler”,同时描写西风“moaning”,瘦马

“groaning、trudging”,以外物的痛苦艰难来渲染游子内

心的悲哀,达到了借物抒情的效果,传递了中国文化的

意境、神韵。

[9]

对于“天涯”的解读,Wayne Schlepp保留了原曲

的神秘感和模糊美,直译“在天涯”为“at the sky’s

edge”,只突出空间上的距离之远,而将伤感的缘由留

给译文读者自行想象;而翁译和许译则对其进行了明晰

化的处理,点明heartbreaking是出于“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far from home”的原因,强调了心理距离

的阻隔,方便了译入语读者快速理解原曲的思想。

三、结语

文化典籍的英译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

要环节,其中典籍文本在语言层面的转换是首要之义,

无法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译文自然也无法完成

文化的传递。因此,典籍译者应该在语义和语言形式方

面仔细考量,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文学的翻译不应止于语言的“解码”,在正确传达原典

内容的基础上,译者还需要追求文化的“传真”,展现

源语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蕴,实现文化的流动

交融。

参考文献:

[1]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

2001(5):19-22.

[2]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39-252.

[3]王东风.语义类型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

1989(5):29-32.

[4]樊艳萍.从古诗的英译看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

浅评许渊冲先生的《天净沙·秋思》[J].湖北教育学

院学报,2006(1):125-128.

[5]姜峰.《天净沙·秋思》译本对比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121-123.

[6]翁显良.以不切为切:汉诗英译琐议之一[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1(5):27-30.

[7]张积模.试评翁显良教授《古诗英译》一书的

得与失:兼谈散文体译诗的利弊[J].解放军外语学院

学报,1992(4):93-97.

[8]黄宪芳.再论古诗英译中的文化内涵:从《天

净沙·秋思》英译文本的诗体要素看文化内涵的传递[J].

外语教学,2004(2):74-79. 

[9]顾正阳,喻萍.古诗词英译中的意境美[J].

中国翻译,2008,29(4):58-62,95-96.

作者简介:

张宇航(1996—),女,河北邯郸人,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11214893_古诗英译的文化传真探究——以《天净沙·秋思》英译文为例

本文发布于:2024-10-15 05:36: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289417904663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译文   意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网站地图1 网站地图2 网站地图3 网站地图4 网站地图5 网站地图6 网站地图7 网站地图8 网站地图9 网站地图10 网站地图11 网站地图12 网站地图13 网站地图14 网站地图15 网站地图16 网站地图17 网站地图18 网站地图19 网站地图20 网站地图21 网站地图22/a> 网站地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