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0日发(作者:)
浅析微信朋友圈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摘要:
微信作为一种网络交流交往工具,在人群中越来越受欢迎。人们用微信进行交流,学习,传递各种信息,甚至表达自己的心情。微信朋友圈是一个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个人感受的平台。近年来,随着微信的不断普及,微信中的语言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借鉴社会语言学中有关语码转换的理论研究成果,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以10名英语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的朋友圈为研究对象,基于Poplack对语码转换的分类方式,探讨微信朋友圈中的语码转换的外在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出现的动机。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语码转换;外在结构特征;动机
1. 引言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0年开发的一款网络社交软件。这款软件主要针对于智能手机使用者,现如今也出现了电脑版的微信客户端。微信使用者可以通过客户端与好友分享文字和图片,通过公众号阅读新闻资讯,并在微信朋友圈内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微信的出现和普及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些优势使得微信在大众中深受欢迎。近年来,我国语言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微信的不断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微信中的语言。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语言现象。语码指包括不同语言及语言变体在内的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Myers-Scotton,1993)。近年来,语码转换也越来越成为双语研究的一个热点。
2. 理论基础
2.1 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是社会语言学家提出的一个中性术语,它不像方言,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等术语带有感情色彩。语码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李,2009)。不同的社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语码转换的不同定义。Grosjean认为语码转换是一个句段或语篇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一种现象 (Grosjean,
1982)。 范琳在《语码转换述要》一文中提出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涉及的语码可以是语言、方言、语体等。进行语码转换的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作为基础语出现的,其余的语言是作为辅助语出现的(范,1998)。蒋金运认为语码转换是指语言使用者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蒋,2002)。基于语言学家们对语码转换的定义,作者认为语码转换指在句段或语篇中出现不同语言变体的现象。
2.2 语码转换的分类
甘柏兹和布鲁姆首先对语码转换进行了分类,他们采用了二分法。他们认为语码转换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情景语码转换,这一类语码转换指根据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语码。说话者是否进行语码转换是根据情景而定的。换句话说,语码转换和情景有直接的联系,在这一类语码转换中话题保持不变。另一类语码转换是喻意型语码转换,喻意型语码转换是因话题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说话者采用这一类型的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改变语气,改变角色。喻意型语码转换表达了说话者想要达到某种交际效果的愿望。这两种语码转换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谈论的话题是否发生变化 (Blom & Gumperz, 1972)。
Myers一Scotton 采用标记模式将语码转换分为两类:标记性的语码转换和无标记性的语码转换 (Myers一Scotton, 1993)。 标记性的语码转换指在某一场合采用非规范性的语码,使用标记性的语码转换表达了说话者想要偏离或改变交谈双方所预期的、现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无标记性的语码转换指说话者在某一特定情景中使用规范性的语码,从而来实现维护交际双方所预期的或现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目的(杜, 2004)。
不同于甘柏兹和布鲁姆的二分法,Poplack 将语码转换分为三类。这种分类是按照语码转换出现的位置进行分类的。他将语码转换分为三类: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附加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是以句子为单位出现的,不同的语码出现在不同的句子或分句中(Poplack, 1980)。这种语码转换通常出现在讲话者的轮流交谈中,其在不同的句子或分句中使用不同的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句内语码转换指不同的语码出现在同一个从句或短语里,这种语码转换仅仅局限于从句或短语,在这种语码转换中,充当辅助语的语言要符合基础语的语法规则。附加语码转换指将一种语言的附加成分嵌入到另一种语言里(李, 2009)。
2.3 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
20世纪90年代,Verschuere在《语用学的理解》一书中提出自然语言具有顺应性的特点。所谓顺应性是指人类用商讨的方法来选择语言,从而实现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的目的 (Verschueren,1999)。在Verschuere的影响下,我国语言学家于国栋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他提出语言使用者进行语码转换的目的就是接近或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语言使用者进行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顺应。语码转换的顺应主要包括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和顺应心理动机三个方面。前两种顺应被看作是被动顺应,心理动机属于主动顺应 (于,2000)。
1. 文献综述
语码转换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双语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国外的语言学家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展和完善原来的原理和理论;(2) 更关注会话语篇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3) 语码转换的微观研究,表现为对某一语域的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
国内的语码转换研究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对语码转换研究的综述,如何丽的《近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李少虹的《语码转换概述》,何自然的《语码转换研究述评》等。(2) 研究语码转换的模式,如于国栋的《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杜辉的《语码转换与社会规则》等。(3) 语码转换的实证性研究,如吴舸的《语码转换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王瑾的《语码转换的功能及其体现模式——中文报章中英语码转换的功能分析》等。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对网络用语或社交软件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屈指可数。丁小芳
(2014)在《微信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一文中探讨了微信中语码转换出现的合理性及制约因素。孙弘扬 (2017) 在《浅析微信版新闻标题的语码转换现象》一文中探讨了微信新闻标题中语码转换出现的原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收集了10名英语专业老师和学生2017年来发表的120条微信朋友圈来研究语码转换现象。探讨微信朋友圈中语码转换的外在结构特征及其出现的动因。
1. 研究方法
本文将以Poplack对语码转换的三种分类方式以及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实证研究的办法,选取10名英语专业老师和同学2017年来发表的120条微信朋友圈为语料,并用表格的形式将统计结果呈现出来。以这些语料和统计结果为基础来探讨语码转换的外在结构特征及动因。
1. 结果与讨论
5.1 微信朋友圈中的语码转换的外在结构特点
以Poplack对语码转换的三种分类方式为理论基础,本文对微信朋友圈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做出了如下的分类和统计。
语码转换类别
句内语码转换
句间语码转换
附加语码转换
数
总字字母组合
词
单母单
词
频数
28
35
1
16
29
0
120
短语
91
频率
75.8%
24.2%
0
100%
根据表内数据显示,句内语码转换出现的次数最多,在所收集的语料中所占的百分比最大,约占总数的75.8%。句间语码转换出现的次数仅次于句内语码转换,其所占比例约为24.2%。在所收集的这些语料中没有出现附加语码转换现象。在句内语码转换现象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单词,其次是字母组合,字母单词和短语出现的频率相差不大。
例如, (1) a: 关于POCIB比赛,收获满满!
b: 服务区high一波!
c:小姐姐们的 NCEPU style。
d: 京东Lady Run
(2) 2018, new beginnings. 2018——新起点。
第一个例子中的四句话分别对应句内语码转换的四种类型。句子主干部分为汉语,插入的英语成分充当辅助语,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有时会忽略插入的英语部分的语法规则,但不影响信息的准确表达,也不影响理解。这一点与句间语码转换现象不同。第二个例子为句间语码转换的例子,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分句中采用了不同的语言。在这个例子中,不同分句中的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都应该符合自身的语法规则。
5.2 微信朋友圈中语码转换现象产生的动机
5.2.1被动顺应语言现实
如果某个概念或思想只存在一种语言中,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形式。那么当这两种语言接触时,在涉及到这一概念或思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语码转换或语码借用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其中的一种语言填补了另一种语言的空缺。这是语码转换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不同的语言接触出现语言
空缺现象时,语言使用者为了能够准确的传达信息,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不得不采用另一种语言来填补空缺,这就是在被动的顺应语言现实。这种语码转换完全是由于语言内部的原因产生的。
汉语和英语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一种文化里的一些词汇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汇。这样就会导致词汇空缺现象。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接触出现词汇空缺时,语码转换现象也就出现了。微信中的此类语码转换现象多出现在一些专有名词里,如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
(1)杨振宁和Hawking,你站谁?
(2)Mymo 带大家一起学习。
(3)KET考试终于结束了。
(4)京东Lady Run.
(5)POCIB来啦!
在以上的例子中,Hawking是著名物理学家的名字。Mymo是一家早教中心的名字,KET指剑桥英语的初级考试,是一项测试听,说,读,写能力的水平考试。Lady Run是京东组织的一场跑步活动。 POCIB是一项外贸行业的技能实训考试。汉语里没有与这些词完全对等的翻译。语言使用者为了忠实于源语言而选择了语码转换。这样既尊重了语言事实,也可避免出现中文翻译的混乱。
5.2.2 被动顺应社会规约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指对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顺应(于,2000)。语言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制约。人们对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规约的限制和约束。不同的社会场景中,语言使用在社会规约的限制和约束下,会选择不同的语码。这就是对社会规约的被动性顺应。为顺应社会规约交际者通过语码转换可以避免社会性的尴尬,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规约(于,2000)。
(6)虽然你们的节目被pass掉了,但你们依然是最棒的。
(7)Love you everyday. 节日快乐!
在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分别出现了句内语码转换和句间语码转换。这两种语码转换出现都是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第六个句子中,pass表示“撤,毙,刷”的含义,但是这里语言使用者没有直接说“你们的节目被刷了”,而是采用了语码转换。这样既能保全节目表演者的面子,避免尴尬,也准确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这里的语码转换就是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第七句话是好友在情人节的当天发的一条朋友圈。中国人比较含蓄,对爱的表达不如外国人那么直白明了。这条朋友圈是公开发表的,很多人都会看到。因此语言使用者为了避免尴尬,采用了语码转换,用英文来含蓄委婉的表达了自己对另一半的爱意。
5.2.3 主动顺应心理动机
于国栋认为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语言使用者主动的顺应(于,2000)。这种类型的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者为了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积极主动的采取的一种交际手段。微信朋友圈也是一个交流交际的场所,因此微信朋友圈中的语码转换也会体现语言使用者对心理动机的主动顺应。说话者对心理动机的主动顺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现专业性
(8)希望能和大家度过一段愉快的KET时光之旅!
(9)希望明天考TEM4的同学们都有一个好成绩!
这两个例子都是句内语码转换的例子,这两处的语码转换都是为了表现语言的专业性。KET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合作举办的考试之一。TEM4是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简称。这两种的考试都是英语语言类的考试,针对的是英语学习者,所以说话者用语码转换的形式来体现专业性。
第二,体现时尚性
(10)为大家打call!
(11)服务区high一波!
(12)听了小哥哥的演唱会,满足ing!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以上的例子中出现了表示支持某人的打call,表示心情激动的high还有表示正在做某事的ing,这些都是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说话者采用这种语码转换来体现自身的个性和时尚。
第三,为了表示突出重点
(13)我第一个抱着大家的CERTIFICATE
(14)快抑制不住自己了,It’s a torture.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通过改变声调,语调或者重复的方式来进行强调,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在微信这个虚拟的空间,说话者可以采取语码转换的形式来突出重点,进行强调。
以上两个例子都实现了说话者强调的意图。第十三个例子是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刚刚领取班级里的专四证书后发的动态。这里说话者采用句内语码转换的形式,突出表达了自己拿到证书的喜悦心情,同时,这也吸引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让大家充满期待。第十四个例子采用了句间语码的形式。突出表达了说话者快承受不住的内心沉闷的心情。
6. 结语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我国的语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语言接触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语码转换现象也就成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比较普遍现象。本文采用理论和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微信朋友圈中语码转换的外在结构特征及其出现的动机。发现微信朋友圈中句内语码转换出现的频率最大,其次是句间语码转换。通过对微信朋友圈中语码转换出现的动机的探讨发现,语码转换的出现是为了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顺应。本文将语码转换研究顺应性模式应用
于分析网络语言的语码转换现象的同时,也对分析其他网络社交平台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认为对微信朋友圈中语码转换现象外在结构特征及动因的分析可以为人们在不同情景中选择合适的语码转换提供一定的借鉴。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本研究未涉及到其他语言的语码转换,仅为汉英语码转换。
参考文献:
1)Blom, J. & Gumperz, Meaning in Structure[A].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1972:409-434.
2)Grosjean, with two languages:An introduction to
bilingualism. [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3)Myers-Scotton,C.
Dueling languages: grammatical structure
in code switching[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3.
4)Poplack, S.
Sometimes I’ll start a sentence in Spanish: toward
a typology of code-switching [J].Linguistics,1980(18).
5)Verschueren,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 1999.
6)杜辉.《语码转换与社会规则》[J].外语研究,2004(1).
7)范琳.《语码转换述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8)蒋金运.《语码转换研究概述》[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9)李少虹.《语码转换概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6):7.
10)于国栋. 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 外国语,2000,(6):22-27.
作者简介:张沙沙,1994年6月生,女,山西临汾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初级职称,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本文发布于:2024-01-30 02:47: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554036186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