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案件中的宪法适用问题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31日发(作者:)

我国民事案件中的宪法适用问题

龙源期刊网

我国民事案件中的宪法适用问题

作者:吴文迪 袁琳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4期

摘要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在民事诉讼中得不到适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高院2008年12月的一纸“废止”,似乎让长期以来民事案件宪法适用的学术讨论以尴尬收尾。但随着公民宪法至上理念的深入人心,民主法治意识的与日剧增,对侵害其人格尊严权、自由权等宪法基本权利的民事纠纷迫切需要解决的呼声则越来越高。本文拟在我国没有宪法诉讼制度的前提下,从现有法制框架出发,探讨民事案件宪法适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民事案件 宪法问题 宪法适用

作者简介:吴文迪、袁琳,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288-02

作为国家总章程的《宪法》,地位虽然崇高,却无单独的违宪审查程序。《宪法》似乎只是法律理想王国中的一个应然概念而已。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事案件涉及到公民宪法权利遭到侵害,而普通民事法律却没有相应的保护条款,致使公民在宪法上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屡屡得不到救济。这在很大程度上不断动摇了公民对宪法最高权威的信仰。因此,借助切实可见的司法适用来具体体现、阐释宪法权威和人文关怀,其重要意义可谓不言而喻。

一、我国民事案件所涉公民宪法权利保护的困境

从三起案例引出的问题

1.案例一:“中国宪法自由权第一案”。农民工王登辉在下班途中遭遇车祸,公司以王登辉违反“禁止员工擅自在外住宿”的规定为由拒绝支付医药费。王登辉申请劳动仲裁后,劳动部门认定其为工伤。2008年广州黄埔区人民法院大胆援用宪法中“公民享有人身自由权、居住自由权”的规定,裁定公司禁止员工外宿违背宪法精神。

2.案例二:“人肉搜索第一案”。2007年12月女白领姜岩在北京的家中跳楼身亡,事情源于她与丈夫王菲的婚姻出现危机。事发后,大旗网刊登了《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日记》专题。在该专题中,大旗网将王菲的身份信息全部披露,引来网友对王菲的一致谴责。2008年3月18日,王菲以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为由将大旗网、天涯网等众多网站诉至法院,首次将“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推向司法领域,催生出“人肉搜索”中国第一案。2009年12月北京二中院以“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等宪法精神为说理依据作出终审宣判,王菲胜诉。

我国民事案件中的宪法适用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4-01-31 06:34: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654062262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宪法   公民   民事案件   适用   保护   问题   司法   禁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网站地图1 网站地图2 网站地图3 网站地图4 网站地图5 网站地图6 网站地图7 网站地图8 网站地图9 网站地图10 网站地图11 网站地图12 网站地图13 网站地图14 网站地图15 网站地图16 网站地图17 网站地图18 网站地图19 网站地图20 网站地图21 网站地图22/a> 网站地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