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相关的技术及应用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4日发(作者:)

Web2.0相关的技术及应用

Web2.0技术

1、什么是WEB2.0?

(1)WEB的发展历史

 3W技术的产生

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

 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 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2)Web 2.0的产生

 Web 2.0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较于Web 1.0或Web 1.5之类的来说的

早期的Web,只是一些不常更新(甚至不更新)的静态HTML页面,这被称作Web 1.0时期。后来,出现了许多动态的Web技术(如CGI、ASP、PHP、JSP),人们开始用这些技术编程,从不断变化的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即时生成HTML页面,这被称作Web 1.5,也就是互联网最为热门的.com时代。

 Web 2.0的概念也开始被提出

但2000年,正处于潮头的互联网一下子步入严冬时节,为生存计,互联网人士被迫思考如何利用已经有的技术和新开发的技术来改造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更为优异的体验。

一时之间,Blog、Wiki、SNS、Tag等网络服务,以及RSS、TrackBack、Ajax等技术开始兴起,Web 2.0的概念也开始被提出并被深入讨论,掀起了一股热潮。

(3)Web1.0和Web2.0的在应用方面的不同点------Web 1.0是为“商务”而设,Web 2.0是为“网民”而设

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络,并且网站提供给用户的内容是网站编辑人员进行编辑处理后提供的,用户阅读网站提供的内容------因此,这个过程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

Web2.0则是以加强了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网站内容基于用户提供,网站的诸多功能也由用户参与建设,实现了网站与用户双向的交流与参与。

Web2.0不同于Web1.0的最大之处在于它的交互性-----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

(4)Web1.0和Web2.0技术之间的对比

在网站的架构方面,基于Web 2.0和1.0真正意义上区别不大,关键是用户内容方面的区别。

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

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

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 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

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

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 从交互性看

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

WEB2.0是以P2P为主。

 从技术上看

Web2.0的技术能够使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

2、WEB2.0中的主要代表的技术-----博客Blog

(1)博客Blog或Weblog,中文称网志或部落格,或者称为博客

是一种网上一个共享空间,以日记的形式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个人内容的一种形式。Weblog是Web

Log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Blogger(博客)则是写blog的人。

(2)一个博客(blog)就是一个网页

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博客(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涉及各行各业。

许多博客(blog)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倾向于个人情感的体现活动。我们输入/main/就能够进入Sina的博客系统。

3、WEB2.0中的主要代表的技术-----简单的“辛迪加”组织(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1)RSS是什么

也就是“内容提供商”将各种信息用RSS格式打包,“推”送到用户端的本地阅读器软件中。从而可以使得用户不需要了解任何具体技术细节就可以享受RSS技术带来的良多受益。

RSS搭建了信息迅速传播的一个技术平台,使得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信息提供者。发布一个RSS文件后,这个RSS Feed中包含的信息就能直接被其他站点调用,而且由于这些数据都是标准的XML格式,所以也能在其他的终端和服务中使用。

(2)使用RSS获取信息的前提

先安装一个RSS阅读器,然后将提供RSS服务的网站加入到RSS阅读器的频道即可。大部分RSS阅读器本身也预设了部分RSS频道,如新浪新闻、百度新闻等。

(3)很多门户网站提供RSS信息频道订阅服务

RSS已成为通过Web连锁新闻内容的标准格式。门户网站的业务核心就是提供给用户及时,丰富,和有价值的信息。RSS技术的时效性,内容全面性,以及可个性定制等特点决定了它是门户网站的必然选择。

比如,在下面的应用中

 在用户不知道有新闻发生时将新闻送到用户面前,帮助用户毫不费力地第一时间了解新人,新事,新产品,新信息。

 信息源的选择和信息内容的过滤完全由用户自主配置,保证信息的“无垃圾”和“个性化”。

 信息的本地存储和管理功能为用户建立起一个“随身资料库”,毋需上网也可纵览天下风云。

雅虎很早就看到了这个趋势,并于2004年初率先在“My Yahoo!” 中推出了RSS信息频道订阅服务。如:/news/

我们可以下载RSS阅读器软件

4、WEB2.0中的主要代表的技术-----播客(Podcasts或Podcasting)

(1)播客(Podcasts或Podcasting)

播客(Podcasts或Podcasting)与博客(BLOG)是同义词,都是个人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的方式,并且都需要借助于博客/播客发布程序(通常为第三方提供的博客托管服务,也可以是独立的个人博客/播客网站)进行信息发布和管理。

(2)产生的技术背景

“播客”这一概念来源自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其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电台节目。2004年9月,美国苹果公司发布iPodder,这一事件被看作是播客(Podcast)出现的标志。

/itunes/podcasts/

(3)博客与播客的主要区别

博客所传播的以文字和图片信息为主,而播客传递的则是音频和视频信息(目前播客是以音频信息为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播客就是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个人电台和电视台,

播客与其他音频内容传送的区别在于其订阅模式,它使用RSS 2.0文件格式传送信息。该技术允许个人进行创建与发布,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人可以说出他们想说的话。如:/

(4)订阅播客节目可以使用相应的播客软件

这种软件可以定期检查并下载新内容,并与用户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同步内容。播客并不强求使用iPod或iTunes; 任何数字音频播放器或拥有适当软件的电脑都可以播放播客节目。

5、WEB2.0中的主要代表的技术-----社交网络(SNS)

(1)社交网络(SNS)

SN的中文含义是“社交网络”。顾名思义,它就是社交关系的网络化。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通过朋友认识朋友的形式,迅速建立起一个自己的基于信任的朋友圈子。

(2)SN可称为“第二代交友模式”

在这个圈子里,相互之间具有较高的诚信度,区别于第一代交友模式的满无目的性。SN可称为“第二代交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结交的都是相对可靠的朋友,由于用户可以搜索的对象都是起朋友的朋友,因而从诚信和安全的角度上来看,它给了用户更大的信心和保障。

此外,在SN中,不经朋友介绍和用户确认,用户的个人资料是不能被陌生人看到的。因此,对个人的隐私的保障性增强了。

(3)一些商业的SNS网站

如Wealink(上海若邻,从网站介绍看,类似美国的openBC)、douban(一个大家分享交流对书籍、音乐、电影、旅游的看法与亲身体验的网站)等。

我们输入/blog/?bloggerid=166564&blogid=7875将能够看到下面的页面内容。

6、WEB2.0中的主要代表的技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

(1)Wiki是指一种超文本系统

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

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2)WIKI概念发明人:Ward Cunningham

WIKI概念的发明人是Ward Cunningham,该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 (quick)的意思。

(3)Wiki的英文全称WikiWiki

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keeweekee”,是“快点快点”的意思。

(4)WIKI可以做什么

WIKI最适合做百科全书、知识库、整理某一个领域的知识等知识型站点,几个分在不同地区的人利用wiki协同工作共同写一本书等等。Wiki技术已经被较好的用在百科全书、手册/FAQ编写、专题知识库方面。如:/wiki/Wiki

(5)Blog和Wiki是不同的

 Blog更是一种无主题变奏

简单来说,blog更是一种无主题变奏,一般来说是少数人(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的关注的蔓延。一般的blog站点都会有一个主题,凡是这个主旨往往都是很松散的,而且一般不会去刻意地控制内容的相关性。

blog注重的是个人的思想(不管多幺不成熟,多幺地匪夷所思),个性化是blog的最重要特色。blog注重交流,一般是小范围的交流,通过访问者对一些或者一篇blog文章的评论和交互。

blog也有协作的意思,但是协作一般是指多人维护,而维护者之间可能着力于完全不同的内容。这种协作在内容而言是比较松散的。任何人,任何主体的站点,你都可以以blog方式展示,都有它的生机和活力。

 Wiki站点一般都有着一个严格的共同关注

Wiki的主体一般是明确的坚定的。Wiki站点的内容要求着高度相关性。最其确定的主旨,任何写作者和参与者都应当严肃地遵从。

Wiki的协作是针对同一主题作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扩展,将同一个问题谈得很充分很深入。Wiki非常适合于做一种 “All about something”的站点。

个性化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以及权威性才是真正的目标。

7、WEB2.0中的主要代表的技术-----Ajax让Web设计人性化

异步交互(Asynchronous)、基于JavaScript 脚本和XML封装数据是Ajax的三大特征。它使得用户可以任意修改网页上的个人信息,且无需向服务器重新发送请求和刷新页面,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服务器的数据处理压力-----这就是Ajax技术的魅力所在。

8、基于Web2.0技术的应用系统所具有的四大特性

(1)可重用的微内容

微内容的英文是Microcontent,微内容来自于用户产生的各种数据,而我们在Web1.0中其实也产生不少微内容,比如在线相册、论坛发言等等,但Web2.0的一个重要特性就在于可重用的微内容,这使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自由地使用这些微内容成为可能,从而可以聚合、管理、分享、迁移这些微内容,并可以进一步组合(remix and mashup)成各种个性化的丰富应用。

微内容的可重用性就必然要求微内容的结构化(比如xml)、开放性(比如开放API)以及工具无关性(对于用户而言,可以使用多种工具来聚合和利用这些微内容,而不必局限于生成内容的原始网站),同时微内容的普及也必然导致的是非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2)以用户(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

Web1.0中,网站关心的焦点是物,比如Amazon上的商品,Amazon对数据的处理是按照“买这本书的人还买了哪些书”,以商品为中心来组织数据,人是隐藏在背后的,没有得到呈现的。而Web2.0中是以用户为中心来组织数据,比如在豆瓣中记录你阅读了哪些书,哪些人和你阅读同一本书,虽然人依然是通过书这个载体而连接在一起,但人成为关心的焦点,与组织的中心。

论坛与BBS虽然也是用户参与的,但为什么我们不将它作为Web2.0,一个因素就在于BBS也是以物(论题)为中心进行组织的,而不是以人为中心来组织数据(比如Blog)。

(3)社会性

社会性特征是Web2.0服务所普遍具有的特征,这不仅仅指UUzone这类的社交网站,而且像douban、seehaha这些网站都包含社会性的元素,甚至Bloglines、Rojo这样的工具性服务都带有多少人订阅这个Feed、推荐Feed给好友等社会性的特征在其中。

由于Web2.0以人为中心,人就必然会产生社会性的需求。社会性为网站带来更多的用户互动并产生丰富内容,使网站服务的使用价值与吸引力都大为增加。不过如果更有效地激活社会性,发挥更大效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社会性同样也是Web2.0服务提高用户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在开放的情况下,成为减少用户流失和迁移的无形障碍。

(4)用户参与的架构

用户的参与性是几乎所有人都提到的Web2.0的特性,Web2.0必须采用的是一种鼓励用户的参与和贡献的架构,改变了以往那种“只读”的属性,将网站变成可读写的服务。这种用户参与的架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网站内容层面,通过鼓励用户的参与构建正向的网络效应,使网站的服务更具吸引力,比如Flickr、豆瓣,另一个层面,是通过开放API,利用用户的参与和贡献,形成一个围绕网站服务的良性生态网络,增强服务的功能与竞争力。

用户的参与性隐含着一个潜在的前提,与一个潜在的特点。潜在的前提是用户参与的架构意味着对用户的信任,相信用户能够合理地为URL/书籍/图片标注Tag,相信用户能够聪明地用API开发出更有用的附加功能,相信用户所产生的群智的力量。潜在的特点是用户往往是在利己的基础上参与网站的服务,而无形中达到利他的效果,比如网摘服务首先是满足用户自身的资讯保存的需求,豆瓣的服务是满足用户记录自己的阅读历史的服务,发掘和充分利用用户这种利己的特性才是让Web2.0的服务更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9、基于Web 2.0技术的网站和软件的要求

可以被称作Web 2.0的产品/服务将是这样:服务于用户个体的微内容的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的平台。

(1)技术应用的要求

WikiPedia的Web 2.0条目下列出了这些条件:

 CSS 和语义相关的 XHTML 标记

 AJAX 技术

 Syndication of data in RSS/ATOM

 Aggregation of RSS/ATOM data

 简洁而有意义的 URLs

 支持发布为 weblog

 RESTian (preferred) 或者 XML Webservice APIs

 一些社会性网络元素

(2)必须具备的要素有

 网站应该能够让用户把数据在网站系统内外倒腾。

 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

 完全基于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过浏览器完成。

10、公认的Web 2.0网站和软件

(1)Flickr

这是一个提供照片存储与分享服务的网站,它创新性的使用Tag(标签)技术,让用户自定义所上传照片的关键字,让搜寻者可很快的找到相片,而创作者也能很快的了解同关键字下有哪些被分享的照片。Flickr特别注重“人”的重要性,它的所有服务都以人为中心,通过许多方便的功能把人组成团体,进而形成一个社会化的网络。Flickr不止是图片存储分享,更是一个图片Blog和社会性交友网站。

输入

Flickr在网站中使用了RSS与XML程序语法,以及API的程序设计,让更多独立的外部程序设计师能够自行开发Flickr的更多外部功能。在用户的参与下,有众多的Flickr外部程序产生,如FlickrGraph能够用图形化的方式呈现用户之间的关连,Mappr website能够在flickr相片上加上地理资讯,Related Tag

Browser能够视觉化不同标签彼此的关系,Colrpickr则让使用者可按色彩浏览相片,这无形中增强了Flickr网站的应用。

与Flickr相似的网站还有23hq、又拍网等。

(2) - 美味书签

此域名是delicious(美味)这个英文单词的分拆,是一只非常美味的书签,它允许你将自己所收藏的网址在线存放到注册的账户中。但它最大的特点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书签不是隔离的,每位用户都可以通过分类、标签(TAG)分享自己的书签,也是典型的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应用。

中每个用户收藏的书签以及分类都具有RSS功能,这样你可以通过软件跟踪一些人的阅读情况,获取某一类别的有用链接信息。还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输出,可以将你的书签直接输出到自己的网站和Blog上。

与相似的服务有很多,如Furl、365Key等提供网摘服务的网站。

(3)豆瓣 - 社会化读书

这是一个书评网站(现在包括了电影、音乐的评论),但它没有自己的编辑团队,所有的用户都是编辑,他们在这个网站上分享着自己对某本书、某部电影、某首音乐的感受。豆瓣的所有内容都没有标准分类,它使用Tag,让用户来决定所有内容的分类、筛选和排序。

豆瓣显然是典型的Web 2.0时代的应用,依靠大众的力量,它成为了网上以书会友的中心,积聚了大量人气。

(4)用户参与的维基百科

任何人均可编辑的在线百科拳术。基于信任的实验,适用了Eric Raymond的格言,“有了足够的眼球,所有的bug都很肤浅”。维基百科早已是100强网站,很多人认为它不久进入前十。这时动态内容创作方面的深刻改变,维基百科做到的是“把用户当成合作开发者一般信任”。

(5)苹果的iTunes

iTunes也证明了其它很多Web 2.0的核心原则,它本质上不是网络应用程序,而是一个数字音乐播放器,但是它们利用了网络平台的力量,使之无缝向用户提供热门音乐服务,并使网络成为它基础构造的一部分。数据管理明显是它的心脏,它们是服务,而不是应用程序包(尽管在iTunes的情况下,它可以被用作打包程序,只管理用户的本地数据)。

更重要的是,iTunes显示出了利用集体智慧的萌芽。输入/

11、什么不是Web 2.0

(1)技术不代表Web 2.0

现在有很多的网站,认为只要支持RSS、Ajax等所谓的“新”技术就是Web 2.0,但事实上绝不是这样。姑且不说RSS、Ajax早已产生,并不是什么崭新的技术,只说它们的用途:Ajax技术确实为用户带来了新的体验,RSS也确实方便了微内容的重用,但这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没有了人的参与,没有了社会性的特征,这些技术就只是华丽的门面,还没有达到质变。

就像一些门户网站,还有一些如动网新闻一样的网站程序,适应潮流都开始提供RSS支持,但它们不能被称作Web 2.0,因为它们产生的目的就与Web 2.0不同。当网站运用RSS等技术而不具备Web 2.0的精神的话,这样的网站根据就不是Web 2.0的网站,Web 2.0的定义不是用技术来规范的。

如果用了一部分与Web 2.0有相关性的技术就成为了Web 2.0网站,Web 2.0又何来划时代之说呢?这样的定义太草率,太不负责任,然而目前有很多的网站就是这样批上了Web 2.0的外衣…… 。

(2)提升用户体验不等于Web 2.0

现在的一些网站,言必称自己提供了高度舒适的用户体验,是Web 2.0的理念。殊不知,在互联网刚刚诞生,有商业公司运营的那一刻,每个互联网公司都把提升用户理念作为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法宝,因此此项不能作为评判Web 1.0、Web 2.0的标准。

(3)不停的公测版不是Web 2.0的主特征

前面我们曾经看到过Web 2.0的特色性质,其中有一条是“软件采购循环的终结(‘永久的Beta版’)”,因此有许多Web 2.0网站在自己的Logo中添加上了Beta标记,似乎没有Beta就不算Web2.0。但这里永久的Beta版代表的是一种对待网站产品的理念和态度,不是糊弄人的工具。

Web 2.0网站由于开放API,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到网站的开发当中,这样每天就会根据用户体验情况改进的新特性推出,使服务处于动态更新之中,即使不添加Beta(如Flickr)也是如此。那些刻意添加Beta的网站,有很多只是跟风,它们的服务在Beta阶段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进,添加上Beta,反倒说明其心虚,连给用户提供稳定服务的能力都没有。

(4)疯狂炒作不是Web 2.0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不完全否定炒作,有限度的炒作对事物的推广非常有力,但过渡疯狂的炒作就让人不齿。一些网站,如那些做一个页面卖格子的网站,也称自己是Web 2.0,是新时代的创新思维,这种用别人的眼球为自己谋福利的做法,在我看来很难套上Web 2.0的标签。

(5)单纯的Blog不是Web 2.0

Blog只是一种符合Web 2.0精神的形式,如果单纯的说某个Blog就是Web 2.0,那么也太草率了一点儿。Blog仅仅提升了广大用户的参与性,在一定程度上用户也成了信息的制造者,但若是Blog没有形成社会性,那跟一个留言本,或者个人日记本没有分别,和真正意义上的Web 2.0还是有些差距。

Web2.0相关的技术及应用

本文发布于:2024-02-04 12:25: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7020739535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用户   网站   内容   服务   技术   信息   提供   个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网站地图1 网站地图2 网站地图3 网站地图4 网站地图5 网站地图6 网站地图7 网站地图8 网站地图9 网站地图10 网站地图11 网站地图12 网站地图13 网站地图14 网站地图15 网站地图16 网站地图17 网站地图18 网站地图19 网站地图20 网站地图21 网站地图22/a> 网站地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