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考察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5日发(作者:)

现代汉语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考察

摘要摘要现代汉语“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量词与名词之间的“的”字有时可以出现,如“三尺的布”,有时则不能出现,如“一头牛”。关于此类现象学界不乏相关论述,但一般只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现象进行描写和分析,难以说明“的”字隐现全貌。本文认为该结构中“的”的隐现主要与量词有关,并在前贤时彦的研究基础上将现代汉语量词详细分类。之后借助于诸多语料,对不同类别的量词进入“数词+量词+名词”结构时“的”字的隐现条件进行考察、分析,并得出“的”字不可现、必现、两可三种情况。最后根据隐现情况的描写总结出“的”字隐现的原因。本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引言。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回顾了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概况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量词的分类。介绍了学界关于量词分类的标准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将郭锐(2002)的量词分类加以增减,最终将量词分为: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准量词四大类,并将名量词细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衡量词、成形量词、过程量词等十二个下位分类。第三章“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将“的”字的隐现情况分为“不可出现”、“必须出现”以及“两可情况”三种类型。并把所分的各类量词依次放入“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之中,配合语料分析,根据“的”所呈现的隐现情况,将它们归入三种类型之中。第四章“的”字隐现的原因考察。本章主要阐述了“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之中“的”字隐与现的原因。认为“的”的隐现与“数量名”三者是否成一个板块有关,而是否成板块,又取决于数量结构对名词是起到计量作用还是描写作用。此外还提出隐现两可的情况中出现“的”字是由于凸显数量结构的需求。论文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和结论,并说明了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关键词:数量名;的;隐现III

AbstractABSTRACTTheword“的”betweenclassifierandnouninthestructureof“numeral+classifier+noun”mesitcanbeseen,suchas“三尺的布”,andsometimesitcannot,like“一头牛”.Therearesomerelateddiscussionsaboutitinacademic,butmostofthemjustdescribesometypicalphenomenonandanalysisit,theycan’ticlebelievesthatclassifieristhemainfactorthataffecttheoccurrenceoftheword“的”,Andcategorizestheclassifieanalysisdifferentclassifiers’influenceontheoccurrenceoftheword“的”withlotsofexamples,anddivideintoallthreecases——appear、,accordingtothedescriptionoftheoccurrenceoftheword“的”,itconcludesthereasonsfortheoccurrenceoftheword“的”.Thisarticleconsistsoffourparts:ChapterI:stsectrII:rttreatofthestandardandmethodofclassifierclassification,basedonGuorui’smethod,giveortake,divideclassifiersintofourcategories:nounclassifier、verbclassifier、temporalclassifier、etwelvespecificcategoriesinnounclassifier:individualclassifiers、collectiveclassifier、measurewords,rIII:Descriptionoftheoccurrenceoftheword“的”onthelevelofsyntactic,withThreeoccurrenceas“appear、disappearandbothareavailable”,placeddifferentclassifiersintothe“numeral+classifier+noun”structureinturnwithexampleanalysis,rIV:Researchofthereasonsfortheoccurrenceoftheword“的”,Thischaptermainlyelaboratedhereasonsfortheoccurrenceofthe“的”.ItthoughtthatWhether“numeral+classifier+noun”isachunkingisthecruxtotheoccurrenceoftheword“的”.WhiletheformationofchunkingisrelatetorolewhichthequantitativeIV

rmore,thereasonof“bothareavailable”y,ds:Numeral+Classifier+Noun;的;OccurrenceV

目录目录第1章引言.................................................................................................................11.1研究对象.........................................................................................................11.2研究思路及方法..............................................................................................11.3资料来源.........................................................................................................21.4研究综述.........................................................................................................2第2章量词的分类.....................................................................................................62.1学界有关量词的分类.....................................................................................62.1.1量词的分类标准...................................................................................62.1.2量词的分类方式...................................................................................62.2本文的量词分类.............................................................................................72.2.1名量词...................................................................................................82.2.2动量词...................................................................................................92.2.3时量词...................................................................................................92.2.4准量词...................................................................................................9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113.1不出现“的”....................................................................................................113.2必须出现“的”................................................................................................153.3两可情况.......................................................................................................19第4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原因考察....................................294.1板块与“的”字的隐现....................................................................................294.1.1不出现“的”..........................................................................................294.1.2两可情况.............................................................................................304.1.3必须出现“的”......................................................................................324.1.4特例.....................................................................................................324.2凸显与“的”字的隐现..................................................................................33结论与展望.................................................................................................................36致谢.............................................................................................................................38参考文献.....................................................................................................................39VI

第1章引言第1章引言1.1研究对象现代汉语的“数量名”结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结构形式,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数词和名词之间的“的”字有时是不出现的,而有时却又可以。例如:A.一只猫/*一只的猫B.十斤梨/十斤的梨一场比赛/*一场的比赛五天时间/五天的时间一对情侣/*一对的情侣一堆事/一堆的事C.一升的桶/*一升桶两百斤的大汉/*两百斤大汉两米的身高/*两米身高以上这些例子都是常见的“数量名”结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A、B、C三类的差异。A类例子中量词与名词之间不能出现“的”字,“一只猫”可说,而“一只的猫”的说法是不成立的。B类例子中“的”字出现或不出现结构都成立,“十斤梨”和“十斤的梨”都可说,只是我们能感觉到意义上的些许差别。而C类例子中的“的”则是必须出现的,我们没有“一升桶”这类的说法。那么“数词+量词+名词”的结构中,究竟哪些情况下可以出现“的”,哪些情况不能?影响“的”隐现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便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1.2研究思路及方法本文认为量词因素对“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影响犹为突出。因此先从量词因素入手,参考诸多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对量词进行分类。再考察不同量词进入结构后“的”字隐现情况出现的差异。最后,根据所得到的描写结果分析“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原因。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检索,查阅相关文献,从整体上把握学界对“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借鉴或运用学界已有的理论研究方式解决本文提出的问题。语料搜集,主要借助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以及百度搜索引擎,对研究所需语料进行大范围的搜集。比较研究,本文进行了不同类别量词条件的对比、三种隐现情况之间的对比、隐现情况的内部对比等多层次的对比分析,并借此深入探索影响其“的”字隐现的原因。1

第1章引言1.3资料来源本文参考论文一般下载自中国知网,语料基本来自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语料库)和其他报刊,文中未注明出处的语料为作者自拟。另:语料前加*表示结构不成立。1.4研究综述关于“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的隐现情况,学界有许多学者给予过关注。早期的几位学者大多是在论述某一问题时顺便提及,没有进行全面阐述,如丁声树(1979)谈论量词时简单提到,临时量词与名词之间常常用“的”字,如“一地的水,两架子的书”,而其它的量词没有这种用法。朱德熙(1982)谈到数量词时指出,数量词修饰名词一般不能带“的”,而可以带“的”的只有度量词、准量词和表时间的量词,比如说“五斤(的)肉”,“三县(的)群众”,“一年(的)时间”。胡裕树、张斌(1984)在讨论“一杯茶、一桌菜”和“一地水、一肚子主意”时,将它们区分为两组不同的结构,并认为前一组中的“杯、桌”可以看作量词,后一组中的“地、肚子”算作名词临时借用成量词,不归入量词一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区分的一个标准就是数量词与名词之间不能加入“的”字,此外他们还注意到了后一种结构中数词限定为“一”。孙继善(1996)研究数量短语与名词的组合时提到,数量短语作定语仅仅起计数作用时,结构助词“的”一般不出现,只有当度量衡量词与普通的表人或物的名词组合时,才可加入“的”。比如“两米的个子、一升的桶、八吨的车”,此时“的”的作用是从数量方面强调名词的性质特点。另外,重叠形式的数量短语如“一排排”,修饰名词时也能带“的”,此时数量短语不计数起强调名词数量多的作用。之后有不少著作或是专门的论文对该结构中“的”字的隐现情况进行了更详细的考察:1.单类量词角度姚彤(2007)在考察临时量词时,认为临时量词与名词之间“的”字的隐现情况是:容附型、动状型、凭借型可现可不现,而替代型和形状型是不可现的,如:“一头汗/一头的汗,一峰骆驼/*一峰的骆驼”。其原因是后者作为原型性的临时量词与数词结合修饰名词时,只对名词的客观的数量进行表达,而前者是名词受到非原型性的临时量词修饰,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意味。宗守云(2008)2

第1章引言在分析集合量词特性时,发现了其与度量衡量词的差异。在“数量名”结构中,当量词为度量词时,量词与名词之间可以加入“的”字,此时有两种意义差别,例如“一斤鱼、一斤的鱼”前者只表数量不知道几条鱼,后者既表数量还表“整一”可以确定是一条鱼;而量词为集合量词时,“的”字不可出现。兰肖敬(2012)从度量衡量词入手,认为度量衡量词与名词之间的“的”字是可现可不现的,并且在语义层面分析了在名词为交界名词(兼具有界无界特性)时,“的”字出现不出现的语义差别。2.多类量词角度以上三人分别从单独类别量词的角度出发进行考察,另有一些学者做了更为全面的分析。何杰(2000)对量词进行了专门研究,将量词分为四大类十一小类,认为个体量词不能带“的”,部分借用名量词、临时借用量词和度量衡量词可以带“的”。陈颖(2000)的描写相对详细,她将数量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是否出现“的”字的情况分为了五种情况:量词为度量量词、量词为临时量词、数量之间加入形容词、量词为准量词或时量词、数量重叠式。并将隐现规律总结为:“的”字出现时,数量定语表名词的性状;“的”字不出现时,数量定语表名词的数量;重叠结构带不带“的”只起调节语气的作用。她在关注量词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其它因素对“的”隐现的影响。王勇(2006)主要考察了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度量衡量词、借用量词与名词之间“的”的隐现情况,通过分析她认为:当量词和数词在语义上结合得更紧密,此时重在计量,“的”字可以出现;而当量词和名词在语义上结合得更紧密,此时重在对名词进行限定或描绘,“的”字就不得出现。比如,她认为个体量词与名词之间的“的”字不出现,原因就是个体量词主要功能并不是计量名词的量,而是描绘其形态或形体,因此与名词在语义关系上结合得更紧。李丽娟(2009)分别分析了“数量名”结构中量词之后不能带“的”、必须带“的”和可带可不带“的”的三种情况,认为“的”的隐现主要与量词有关,具体来看是个体量词最不易带“的”,表主观量的量词最倾向于带“的”,准量词、名词量词、度量衡量词处于二者之间,越往后就越倾向于可以带“的”或必须带“的”,而其原因是名词向量词漂移的不均衡。卢伟伟(2012)分析了数词为“一”时,量词分别为专用量词、借用量词和变式结构(量词重叠)时“的”字的隐现情况,并认为隐现原因是物量词语法化和语义关系的亲疏。但是他将数词限定为“一”缩小了研究范围,对“数量名”结构中“的”的隐现无法全面描写,且部分情况描写的准确性有待商榷。这些研究虽然进行3

第1章引言了更为系统的描写,但未对“的”隐现的原因进行全面的阐述。3.“的”字角度还有许多学者从“的”字本身着手,分析其现与不现的缘由。徐阳春(2003)研究虚词“的”时认为,偏正结构中“的”字出现的作用是凸显、强调偏项,发挥语用功能。如“漂亮女孩——漂亮的女孩”,“的”字不出现时,“漂亮”这个偏项的修饰性没有得到凸显,而“的”字出现之后偏项“漂亮”的修饰性就变为凸显的了,“的”此时作为一个凸显标记。但是文章并未谈到数量定语作为偏项修饰名词时“的”的隐现情况。陆丙甫(2003)在研究“的”时认为,语义平面的描写性就是“的”的基本功能。描写性的增加可以使一般不带“的”的定语变得可以带“的”,例如“三杯水”不能插入“的”,而加入形容词增加描写性以后“三大杯水”可以插入“的”变为“三大杯的水”。另外,他还认为度量衡单位量词和表示容器的临时性量词也可以带“的”,原因可能是他们都更直接地隐含了“长、短、大、小、多、少”这样的形容词概念。刘丹青(2008)则认为,定语标记“的”是内涵定语和外延定语的基本界限。内涵定语与名词之间可以出现“的”,而作为外延定语的数量短语一般情况下与名词之间是不可以出现“的”字的,比如“*三个的人”。而量词为度量量词和容器量词的情况则属于可出现“的”的特殊情况,比如“三斤的猪肉”,但此时数量结构的性质就变为描写性的内涵定语了。个体量词由于缺少作描写性内涵定语的语义条件,一般与名词之间不出现“的”字,而当数量之大足以表现主观大量时,语义条件得到满足,“数词+个体量词”也能转化为描写性的内涵定语,此时其不作计量成分,与名词之间可以出现“的”,比如“一群108只的白鹭鹚”。王远杰(2008)在研究定语标记“的”的隐现时提到,“的”字在定中结构中的功能就是凸现数量定语的计量性。并认为数量定语的特性是:计数性越强,越不易带“的”;计量性越强越容易带“的”。而量词中的度“三个碗”可以说,“三个的碗”量量词和容器量词两类具有计量性,因此他认为:不可以说,这是因为量词是个体量词,具有计数性,所以不带“的”。而“三斤酒”和“三斤的酒”都可以说,是因为度量词既具有计数性,也具有计量性。这确实是一个有效的分析角度,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例如语料“8250个的专职调查队伍”就无法解释。这些学者对“的”的隐现原因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但限于文章主题并未做更全面的分析。①①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第20页。4

第1章引言4.认知角度还有的学者则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观点。沈家煊(1995)从认知上的“有界”和“无界”的理论出发,认为“的”和数量词都具有使“无界”变为“有界”的功能,并对一些定中偏正结构用例作了一些分析,但他没有在数量定语这方面做更多的阐述。石毓智(2000)认为量词与“的”二者的语法功能是一致的,都是从一个认知域中确立、划分出成员,即分类。而量词与“的”字二者相同的功能使他们在定语位置上互相排斥。但是他仅提到了表容量的集合量词有时可以带“的”,这只是个别情况的分析,对“的”的隐现情况考察并不全面。李敏(2002)主要考察了典型量词、准量词、时量词、度量衡量词与名词中心语之间“的”字可现不可现的动因,认为名词向量词漂移过程中的不平衡是各类量词带“的”的能力不同的原因。而度量衡量词有别于其它量词,其后带不带“的”与漂移无关,带“的”主要有表示语义的整体性以及表示强调两个作用,他还认为漂移是确立认知域成员的方式,而强调是区分认知域成员地位的方式。现有的这些研究很难将“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的隐现情况及其原因完全解释清楚。虽然部分学者的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由于量词分类标准的差异、隐现情况描写的不完善以及文章主题、研究方向的不同,多数观点都是从单一或是片面的角度提出,无法涵盖“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所有的隐现情况。本文认为量词是“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关键,并将立足于量词的分类,对“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的”字隐现的原因。5

第2章量词的分类第2章量词的分类量词是对“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影响最为突出的因素,不同的量词进入结构会使“的”字出现不同的隐现情况。所以为了更好地为下文描写和解释“的”字隐现服务,我们先对量词进行分类。2.1学界有关量词的分类2.1.1量词的分类标准丰富的量词是汉语的一大鲜明特点,其分类和定名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议,而各家对量词各具特色的归类源于不同的分类标准。一般来说,量词的分类主要有以下标准:1.语法分布。主要从量词分布角度考虑,根据其在句中的分布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与名词搭配的量词和与动词搭配的量词两类,黎锦熙、刘世儒(1957)、胡裕树(1981)还提出了“形量词”的概念,即与形容词搭配的量词。2.量词词性。这类标准的依据是量词词性。一般把固定为量词、词性稳定的称为“专用量词”,将仅临时充当量词、词性不稳定的称为“临时量词”或“借用量词”,另外还分有名量兼类的“准量词”(朱德熙1982)。3.表量多少。以量词表示的数目多少为考量,一般分为表单个个体数量的“个体量词”和表多个数量的“集合量词”。4.量词来源。许多来源特殊、意义明显的的量词很容易与其他量词区分开来。比如有来源于容器的“容器量词”、来源于形状的“成形量词”、来源于动作的“动状量词”等等。5.语义特征。从量词与名词双向互动、相互制约的动态视角考虑,比如语义组合功能、量名之间的双向选择关系、量名搭配理据性都可以作为划分量词类别的根据。2.1.2量词的分类方式在对量词类别的具体划分上,各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有的仅采用上述的其中一重标准,比如黎锦熙、刘世儒(1957)单纯考虑语法分布,将量词三分6

第2章量词的分类为:名量词、动量词、形量词三类。胡裕树(1981)也以此为标准划出了:物量词、动量词两类。邢福义(2002)则以量名搭配理据性为标准将量词分成了:习俗性量词、理据性量词和借用量词三类。但通常分类都是采用了两种以上标准的。如吕叔湘(1942)糅合了四重标准将量词分为八类。朱德熙(1982)主要采用了语法分布、表量多少以及词性稳定三个标准把量词分为了七类。赵元任(1979)、房玉清(1992)也依据多种分类标准分别划为九类和七类。他们的分法属于一个层次上的直接划分,直接明了,但是显得标准混乱。所以大多数人选择按层次来划分。比如刘月华(2002)先将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个大类,再以其他标准分别进行下位分类,这种分法相对细致和清晰。只要能更好地说明语法的规律,一切有助于说明语法规律的分类都是有用的。虽然以往各家的分类方法没有优劣之别,不过对于本文的研究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许多分类对量词划分并不细致,划分标准较为粗略,一些特征显著的类别没有得到区别,其独特的语义功能被忽视(如下文所分的替代量词被很多人笼统的划为临时量词这个大类)。而这些类别的量词往往对“的”字隐现产生影响,不将它们单独归纳就很难将现象描写清楚。其次,以往的分类多仅就量词自身提出,很少涉及到量词与名词的语义联系,而在考察“数量名”结构中“的”的隐现时,这个方面是需要考虑的。另外,在本文研究的“数量名”结构中,往往还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的搭配,这些特殊的量词往往不在以往的分类之中,比如后文提到的摹状量词。量词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单纯的分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在量词分类时要根据量词的特性来设定标准,而不是让量词去合乎我们的标准。①2.2本文的量词分类本文根据诸多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文的考察需要,以郭锐(2002)分类为原型并进行适当增减,力图实现对“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的隐现全面的描写。本文首先将量词分为: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准量词四个类别,再进行下位分类。①王景萍:《汉语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兼谈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1年,第5页。7

第2章量词的分类2.2.1名量词个体量词,以确定事物的个体可数单位的功能为划分依据,在原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张。其数目较多,这里举部分例子:个、只、枚、条、匹、台、份、支、发、封、桩、段等等。集合量词,把计量对象作为群体事物来计量。下分为:已经确定了数量的定数集合量词,如:对(二)、双(二)、打(十二)、刀(一百专用于纸)、令(五百专用于纸)、副(因名词而异);没有确定具体数量的不定数集合量词,如:群、套、伙、队、帮、批。度量衡量词,根据用法分为三类,表长度:米、厘米、寸、尺;表空间量:立方米、毫升、升、斗;表重量:斤、两、吨、克。由长度派生出表面积量:亩、公顷、平方米。成形量词,把计量对象所呈现的形状作为计量单位,与其他类别存在一定交叉,但以鲜明的表形功能与其他类别区别开来。主要有:团、摊、堆、串、卷、捆、排、缕、握、捧、束等。种类量词,把计量对象作为一个类来计量,主要有:种、类、样。过程量词,过程量词把计量对象作为一个过程来计量,比如:场(一场电影)、顿(一顿饭)、次(一次地震)、盘(一盘棋)等。不定量词,主要指“些”、“点(儿)”两个词。与它们搭配的数词比较固定,只能为数词“一”。替代量词,用名词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来表整个名词的量,例如:“峰(一骆驼)”,类似的量词还有:尾(一尾鱼)、羽(一羽信鸽)、柄(一柄刀)、杆(一杆枪)等。凭借量词,量词是名词所凭借的工具,其与数词不能随意搭配,仅限于数词“一”,如:手(一手好本领)、身(一身功夫)、笔(一笔好字)、口(一口四川话)等。摹状量词,带有很强的形态描摹性,属于名词和形容词临时借用为量词的用法,例如:星(一星灯火)、瀑(一瀑黑发)、弓(一弓苍穹)、碧(一碧清泉)、曲(一曲激滩)、斜(一斜小径)。容纳量词,以某个容器或承载物所容纳的量为计量单位,主要借用于名词,其自身都带有一定的容积或者表面积。常用的有:袋、碗、杯、锅、缸、盆、壶、桶、车、船、盘、桌等等。8

第2章量词的分类满纳量词,从原型分类的容纳量词中分化出来,区别在于是以整个容器或承载物所容纳的全体量为计量单位,只能与数词“一”组配,意思相当于“满+量”,比如:身(一身灰)、手(一手泥)、地(一地水)、肚子(一肚子怨气)。2.2.2动量词动量词是表示动作的计量单位,一般分为:专用动量词、借用名词的动量词、借用动词的动量词三类。专用动量词:遍(说一遍)、下(拍一下)、趟(去一趟)借用名词的动量词:枪(放一枪)、炮(轰一炮)、拳(打一拳)借用动词的动量词:笑(笑一笑)、揉(揉一揉)、说(说一说)其中,只有第一类勉强能后接名词形成“数词+量词+名词”结构,其他的则不能。①2.2.3时量词时量词是专用于时间的计量单位。常见的时间量词主要有:年、日、夜、天、分、秒、周、晌等。时量词还具有一定的名词性,这表现在他们与数词组合后比较自由,比如:“一年、两分钟、三天”不论出现在句子中还是单说都是成立的。2.2.4准量词“两市人民、一星期时间”中的“市、星期”一类的词,朱德熙先生称之为“准量词”。其特点就是兼具名词、量词双重特性,既可接受数词加上量词“个”的数量结构的修饰,又能直接与数词组合来修饰名词。这些词基本分布在计量时间的词和行政建制的名称范围内,常见的有:世纪、月、星期、小时、国、省、市、区、县、乡、镇、军、师、团、营、排、班。本文对量词的分类如下: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6页。9

第2章量词的分类表2.1量词分类分类个体量词集合量词成形量词种类量词名量词过程量词不定量词替代量词凭借量词摹状量词容纳量词满纳量词动量词时量词准量词成员个、只、条、桩、发、封对、副、打、群、伙、帮团、圈、串、堆、束、缕种、类、样场、顿、次些、点(儿)峰、尾、羽、柄、杆、口1手1、身1、口2、笔瀑、星、钩、碧、曲、斜碗、杯、瓶、车、船、屋子身2、口3、脚、手2、地趟、遍、回、下、次年、日、夜、天、分省、市、县、世纪、月进入“数量名”结构一只猫、两桩买卖、三发子弹一副对联、两帮人一尺布、两升水、三亩田一团棉花、两堆垃圾、三串葡萄一种生物、两类概念、三样点心一场电影、两顿饭、三次地震一些事、一点(儿)水一尾鱼、两口缸、三杆枪一手好字、一身功夫、一口土话一星灯火、一碧清泉、一斜小径一碗饭、两屋子书、三车沙子一身灰、一口黄牙、一手泥去一趟乡下、拍一下肩膀一年时间、两分钟功夫两市市民、一月时间度量衡量词米、尺、升、斤、吨、亩10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3.1不出现“的”将量词按照上述分类依次放入“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发现在以下情况时,结构中“的”字不可出现:1.数词+个体量词+名词。当结构中的量词为个体量词时,其与名词之间的“的”字一般是不可现的,例如:(1)两个人A.这件事在近代中国,曾有两个人讲到过。(《平铺而无力的社会》钱穆)*B.这件事在近代中国,曾有两个的人讲到过。(2)一座仓库A.语法的聚合犹如一座仓库,把能重复使用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按照组合中的功用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仓库中。(《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B.语法的聚合犹如一座的仓库,把能重复使用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按照组合中的功用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仓库中。(3)三只眼,四只臂,五个头A.湿婆有三只眼,四只臂,五个头。(《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B.湿婆有三只的眼,四只的臂,五个的头。(4)一桩生意A.有时李嘉诚费了许多唇舌讲好了一桩生意,屈指一算,利润几乎刚好与成本持平。(《李嘉诚家族传》窦应泰)*B.有时李嘉诚费了许多唇舌讲好了一桩的生意,屈指一算,利润几乎刚好与成本持平。上述例子中的“个、座、只、桩”都是比较常见的个体量词,它们在结构中只起确定事物的个体可数单位的功能,“人”论“个”、“仓库”论“座”、“眼”论“只”、“生意”论“桩”,需要再依靠数词根据个体可数单位来进行计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结构的量名之间均不能加入“的”字,在结构中加了“的”字后的B类句子是不成立的。11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2.数词+定数集合量词+名词。定数集合量词是集合量词的下位分类,与其他集合量词的区别在于其本身也是含有具体数量的。在结构中定数集合量词与名词之间也不能出现“的”字:(5)一副对联A.我很喜欢大师题过的两句古诗,它也像一副对联,可包容下“包容”的禅意。(《包容的智慧:传媒大亨与佛教宗师的对话》刘长乐、星云大师)*B.我很喜欢大师题过的两句古诗,它也像一副的对联,可包容下“包容”的禅意。(6)一双火眼金睛A.历史需要翻开新的一页,让一切人——尤其是财富创造者们有一双火眼金睛,无论面对自己,还是他人,都能辨清人还是兽。(《历史的反省——读<左传>看制度人性与历史》张德文)*B.历史需要翻开新的一页,让一切人——尤其是财富创造者们有一双的火眼金睛,无论面对自己,还是他人,都能辨清人还是兽。(7)一对年轻夫妇A.一对年轻夫妇在过去三年中吵架很厉害,他们想通过生一个孩子来改善他们的婚姻。(《咨询心理学》张日升)*B.一对的年轻夫妇在过去三年中吵架很厉害,他们想通过生一个孩子来改善他们的婚姻。上述例子中“一副对联”指成对的对联两张、“一双火眼金睛”指眼睛两只、“一对夫妇”指夫妇二人,这种数量结构也是起计量作用,定数集合量词自身带有的量再乘以数词所表的量即是结构中名词所指对象的确切量。在这些例子的量词和名词之间强行加入“的”字后语句合格度降低,不符合我们交际中的言语表达。3.数词+过程量词+名词。过程量词与名词之间也是不出现“的”字的,例如:(8)两场电影A.我和岸英结婚一年,但是我们在电影院只看过两场电影:《三毛流浪记》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泪中的怀念》刘思齐)*B.我和岸英结婚一年,但是我们在电影院只看过两场的电影:《三毛流浪记》和《一江春水向东流》。(9)两顿饭12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A.议决每位导师每星期至少跟学生吃两顿饭,由训导处安排日期。(《围城》钱钟书)*B.议决每位导师每星期至少跟学生吃两顿的饭,由训导处安排日期。(10)两次地震A.据阿国家地震局圣胡安省地震台报道,7日上午先后发生两次地震。(《阿根廷西部发生里氏6.3级地震》新华网2004年09月07日)*B.据阿国家地震局圣胡安省地震台报道,7日上午先后发生两次的地震。“场、过程量词的功能也是计量,只不过其计量对象是一个整体的事件过程,顿、次”分别是“看电影、吃饭、发生地震”的事件过程的计量单位。强行加入“的”字后如B类句子,明显与语感不符。4.数词+替代量词+名词。替代量词的用法与个体量词极为相似,功能上都是确定事物的个体可数单位,只不过替代量词比个体量词更有具象意义,增加了语言生动性。其与名词之间同样不可出现“的”字,如:(11)一面鼓A.是啊,当时你还领着我们去码头接他,敲着一面鼓,把江心岛的水鸟全吓跑了。(《岸上的美奴》迟子建)*B.是啊,当时你还领着我们去码头接他,敲着一面的鼓,把江心岛的水鸟全吓跑了。(12)一峰骆驼A.此外,组委会还有“绝招”:搏克比赛冠军奖一峰骆驼,亚军得一匹马,第三、四名获得一头牛。(人民日报1996年10月)*B.此外,组委会还有“绝招”:搏克比赛冠军奖一峰的骆驼,亚军得一匹马,第三、四名获得一头牛。(13)一尾鱼A.下水时如一尾鱼,上岸接近妇人时像一只小公猪。(《常德的船》沈从文)*B.下水时如一尾的鱼,上岸接近妇人时像一只小公猪。(14)一羽信鸽A.无锡一羽信鸽从新疆库尔勒市“出发”,21天飞行3180公里,安全返回饲养它的鸽主家中。(人民日报1994年9月)*B.无锡一羽的信鸽从新疆库尔勒市“出发”,21天飞行3180公里,安全返回13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饲养它的鸽主家中。可以看到,替代量词搭配数词也只发挥计量作用。“面、峰、尾、羽”分别作为“鼓、骆驼、鱼、信鸽”的计量单位,再与数词组合表示名词的准确数量。上述例子中,一些较常用的替代量词也出现了和个体量词并列使用的情况:“峰”与“匹”、“头”,“尾”与“只”,这也印证了替代量词与个体量词的相似性。而在替代量词与名词中加入“的”字也会造成结构的不合格。5.数词+摹状量词+名词。摹状量词与名词之间不可加入“的”字:(15)一镜鬼月A.一阵风将我挟起/飘飘然向着那一镜鬼月(《中元月》余光中)*B.一阵风将我挟起/飘飘然向着那一镜的鬼月(16)一梳月亮A.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己不羞缩。(《围城》钱钟书)*B.一梳的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己不羞缩。(17)两弯眉毛A.她花白的头发在脑后结成了一个元宝髻,淡得看不大出来的两弯眉毛下,一双挺大的眼睛先是惊疑地大睁着。(《如意》刘心武)*B.她花白的头发在脑后结成了一个元宝髻,淡得看不大出来的两弯的眉毛下,一双挺大的眼睛先是惊疑地大睁着。(18)一碧群峰倒影A.满潭绿水,清莹澄澈,反映着一碧群峰倒影。(《新湘行记》沈从文)*B.满潭绿水,清莹澄澈,反映着一碧的群峰倒影。摹状量词实际是名词或形容词,只是出现在量词的位置上临时借用为量词,具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进行描摹的功能。虽然它们表面上不具有表量或表单位的意义但是与数词组合时仍然对其后的名词起计量的功能。如上述“一镜鬼月、两弯眉毛”,虽然“镜和弯”分别为名词和形容词,表面上没有表量和表单位的意义,但是与数词组合后,我们仍然能辨明数量组合表达的意义为“一个和两条”。这是因为我们头脑能够通过经验将真实世界认知化,即能将具体形态抽象化为量。所以,摹状量词的实质其实是通过隐喻将名词和形容词的语义从表示具象的形态转变为表示抽象的量。而正如上述的B类句,摹状量词与名词之间插入“的”后也是不合格的。6.数词+动量词+名词。如上文分类时所说,只有第一类的动量词能勉强形14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成“数词+动词+名词”结构,它们与名词之间是不能出现“的”字的例如:(19)*一趟城A.窝囊废告诉他,孟先生要他跟着进一趟城。(《鼓书艺人》老舍)*B.窝囊废告诉他,孟先生要他跟着进一趟的城。(20)*一遍宣言A.这家公司每天早晨八点上班之前要提前五分钟念一遍宣言。(《老板这边·员工那边》袁岳孙虹钢)*B.这家公司每天早晨八点上班之前要提前五分钟念一遍的宣言。(21)*一下肩膀A.他往往在临分手的时候,用力握一下我的手,或者轻轻地拍一下肩膀。(《周恩来的最后十年》张佐良)*B.他往往在临分手的时候,用力握一下我的手,或者轻轻地拍一下的肩膀。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结构上“一趟、一遍、一次”与后面的名词紧密相连,“数但是从意义上说,数量词表示的是动作的次数,并不能表示其后名词的数量,词+动量词”和其前面的动词才是一个语义单元。动词指向后面的名词,“数词+动量词”充当动词的补语。所以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3.2必须出现“的”“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必须出现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度量衡量词这一类上,分以下几种情况:1.度量衡量词所表示的数量意义不是直接指向其后的名词,而是直接指向名词所承载或计量的量。这种情况下“的”字是必须出现的,例如:(22)50米的皮尺A.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陈凯金拿着50米的皮尺,带上几名辅警,将开发大道志诚路口的路面测了个遍。(广州日报2008年09月11日)*B.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陈凯金拿着50米皮尺,带上几名辅警,将开发大道志诚路口的路面测了个遍。(23)800毫升的杯子A.你们是不是生了个“800毫升的杯子”(孩子)嘛?非要装下那么多东西?(成都商报2012年09月11日)15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B.你们是不是生了个“800毫升杯子”(孩子)嘛?非要装下那么多东西?(24)5吨的车A.5吨的车可以拉15到20吨,严重破坏了公路设施,加大了养路成本;严重的逃费问题,又使公司难有余力养路。(人民日报2000年07月09日)*B.5吨车可以拉15到20吨,严重破坏了公路设施,加大了养路成本;严重的逃费问题,又使公司难有余力养路。(25)四两的酒杯A.酒家问他时,他指着四两的酒杯伸出两个手指头。(《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B.酒家问他时,他指着四两酒杯伸出两个手指头。800可以看到,在这些情况中“的”字是必须出现的,我们不能说“50米皮尺、毫升杯子、5吨车、四两酒杯”。因为,我们所说的“50米的皮尺”并不是指“长50米的皮尺”,而是指“这是一卷可量长度为50米的皮尺”,换句话说就是“50米”并非计量卷尺自身的长度而是指卷尺所能丈量的刻度。同理,“800毫升的杯子、5吨的车、四两的酒杯”中,“800毫升、5吨、四两”并不表示杯子自身的体积、车自身的重量和酒杯自身的重量,而是指杯子的容量、车的载重量和酒“一立方米的小木屋”、“一杯所盛酒的量,即它们所承载的量。类似的例子还有:千克的弹簧秤”、“50克的砝码”等等。2.“数词+度量衡量词”不能直接表示名词的量,而只能表示名词所具有的某一方面的量。这种情况下“的”字同样必须出现:(26)150平米的房子A.就这样,小王父母拿出手头60万的积蓄,刘教授夫妇把手头仅有的20万积蓄贡献出,另一位亲戚出10万,给小王买上150平米的房子。(《金融的逻辑》陈志武)*B.就这样,小王父母拿出手头60万的积蓄,刘教授夫妇把手头仅有的20万积蓄贡献出,另一位亲戚出10万,给小王买上150平米房子。(27)八十公斤的壮汉A.如果一个八十公斤的壮汉这样冒犯了我,我当然也会发火。(《革命时期的爱情》王小波)*B.如果一个八十公斤壮汉这样冒犯了我,我当然也会发火。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下“数词+度量衡量词”不能直接表示名词的量,如例(26)16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150平米的房子”,“150平米”这个数量组合只能表示事物面积这一个属性的量,而不能直接表示三维空间中的“房子”这个事物的个体量,这种情形中“的”字是必须出现的。又如例(27)“八十公斤的壮汉”,“壮汉”作为一个人,具有多种属性内涵,通常看做一个整合个体以“个”论,而“八十公斤”只能表示人的体重,不能直接用来表示作为各种属性集合的完整个体意义的人的量,此时“的”字也必须出现。同理,“两米的床”、“三百斤的生猪”、“三米的矮楼”等,这些用法中的“的”字都必须出现。3.度量衡量词后面的名词是度量名词。此时它们中间的“的”字也不能隐去,例如:(28)1.78米的身高A.在国内女子蛙泳选手中,辽宁小将罗男1.78米的身高使她十分出众,而近年来稳步上升的成绩更让人看到了她前途无量。(《害羞与“凶猛”并存》新华网2002年04月27日)*B.在国内女子蛙泳选手中,辽宁小将罗男1.78米身高使她十分出众,而近年来稳步上升的成绩更让人看到了她前途无量。(29)500多斤的体重A.这与它们500斤的体重相比,不过是个小数目,但骆驼为民族运动会的贡献谁能忘记?(《参加运动会骆驼要减肥》新华网2003年09月09日)*B.这与它们500斤体重相比,不过是个小数目,但骆驼为民族运动会的贡献谁能忘记?度量名词无空间性、无指称义,其所代表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量的大小。如“身高”即身体的高度,“水深”即水的深度,“层高”即楼层的高度等。这种语义特征不再表现为指称名词所代表的事物所具有的长、宽、高的三维的空间,而表现为所代表的事物的一种量的大小。如例(28)、(29)“1.78米的身高、500斤的体重”,这些例子数量结构后面所带的“身高、体重”一类的度量名词,自身就带有高度、重量等量的范畴,实际上属于一种性状,不能被计量。类似的还有“3米的层高”、“20米的桥长”、“4.5米的水深”等等,其中的“的”字都不能隐去。①①王红侠:《度量名词的“量”与无界名词的可重复性》,《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6期,第70页。17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4.“数词+度量衡量词+名词”表名词个体性。这一类与前三类有所区别,例如:(30)五斤的鱼A.这是我买的五斤的鱼B.这是我买的五斤鱼(31)十米的网线A.他买了十米的网线B.他买了十米网线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类与前三类的区别在于这一类具有相对格式。换句话说就是,前三类的B类句都是不成立的,这一类的B类句却仍然成立。而本文仍然将其归为“必须加‘的’”类是因为,出现“的”字的情况和不出现“的”字的相对格式所表的意义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数量结构表示的是一个完整个体的量,而后者则不然。李敏(2002)认为,度量衡量词加上“的”字之后会使所表示的刻度有一种整体性、不可分割性。她所说的整体性就是个体性,比如例(30)、(31)中,B句给我们的理解只有一种,那就是“我买的这些鱼加起来有五斤重”、“他买的若干网线加起来有十米长”,而A句倾向于理解为“我买的一条五斤重的鱼”、“他买的一根长十米的网线”。A句中的“的”字的出现,强调“鱼、网线”的不可分割的完整个体性。“的”字这个功能和度量衡量词的特性有关,王力先生把量词分为天然量词和度量衡量词两种,区别在于前者与事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有直接联系,其本身就是对自然界的某一个整体进行描绘的,蕴含着语义的个体性,如“一个、一条”,事物之间“个”与“个”、“条”与“条”的界限清晰可辨,所以就不需要再加上“的”来表示个体性。而后者是人对客观外物所作的人为切分,是理性思维的体现,度量衡量词对事物的切分只按照人为规定的标准,是不考虑事物个体性的,这是无标记的,要体现个体性就需要加上“的”。我们可以再次验证:(30)’五斤的鱼A.这是我买的一条五斤的鱼*B.这是我买的一条五斤鱼B句就不能成立了,在例(30)语料的基础上加上了“一条”的限制,因为“五斤鱼”是非个体性的,而“一条”又具有个体性,二者语义上相冲突就不合语感了。而A句“一条”、“五斤的”都有个体性意义,没有冲突。在此类用法时,“的”字18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也是必须出现的。3.3两可情况在以下情况时,“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两可:1.数词+不定数集合量词+名词。不定数集合量词常用的主要有:群、伙、队、帮、批、套等,无论它们与名词之间的“的”字出现与否,结构都是成立的,例如:(32)群A.一群的侏儒带着蓝图来到此地,希望能够说服法师接见他们。(《龙枪传承》玛格丽特·魏丝、崔西·西克曼)B.《继续操练》中,那一群知青,又是从另一个角度触及到这种调整。(文汇报1991年04月17日)(33)伙A.当两伙的人抄家伙亮相的当儿。(《狗丧》周传刚)B.在放羊娃进入前,就有一伙盗墓贼光顾了秦陵地宫,这才留下了直通地宫的洞穴,实际是盗洞。(《中国人盗墓史》倪方六)(34)帮A.一帮的人可以骑十几公里或几十公里去踏青去玩。(《谁的青春不是痛苦的呢》白岩松)B.突然一帮记者蜂拥而至,问这问那。(《宋氏家族全传》陈廷一)不定数集合量词表示了若干名词合成的一个整体的量,主要功能也是计名词的数量,此时“的”字现与不现皆可。这里还有一个特殊情况需要提及,就是定数集合量词“打”。定数集合量词“打”所表示的量为“十二”这是约定俗成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使用中,“打”往往不表这种既定的量,很多时候都表示一个模糊大量。由于“打”是一个英语音译而来的外来词,我们可以先以英语语料为例:adozenfriendsmarriageswiththebrideturnedoutinblushinghappinessandthehastilyborrowedfineryofadozenfriends.——这时做新娘的从朋友们那里匆匆借来华丽的服饰,把自己打扮得娇滴滴地出来了。(《飘》玛格丽特·米切尔)我们根据句义可以知道,原文中“adozenfriends”并不确指“朋友”的数量为19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十二个”,只是表示一个粗略的量。而译本中则将“adozenfriends”译作了朋友们。类似的外文作品还有:(35)一个联盟军士兵能抵挡一打的北方佬呢。(《飘》玛格丽特·米切尔)(36)如果想要对男人说这说那的话,至少要先能够把一打的男人玩弄于股掌以后再说。(《银河英雄传说》田中芳树)(37)财务顾问能够在那里监视一打的关键股票。(《未来时速》比尔·盖茨)所以“打”虽为定数集合量词,却常常作不定数集合量词用,表示的是一个略大的量,而不是确切的“十二”。因此“打”与名词之间的“的”字也是可现可不现的。2.数词+度量衡量词+名词。除了上文所述的四种必须出现“的”的情况,其余的情况下,度量衡量词与名词之间“的”字的隐现是自由的,例如:(38)尺A.比如老电影《白毛女》,杨白劳还扯了二尺的红头绳给喜儿扎起来。(《贺岁档电影逐步走向成熟,从电影品味过年的变化》万家专栏)B.先用四尺白布作汗巾,再用四尺青布绣上花卉为帕。(《布依族风俗志》汛河)(39)立方米A.五立方米的土,重逾四五吨;挖洞凿岩不再用手工风钻,而是大型台车,只要一揿按钮,钻机就自动向岩石“进军”,仅一个时辰光景就能在工作断面上打出100多个4米深的炮眼。(《1994年报刊精选》)B.席廷高家准备盖房时,公社考虑他家木料不足,就从国家拔发的建房木料中,照顾席廷高一立方米木料。(河北日报1982年12月21日)(40)公斤A.小金矿今年3月就已开始生产,并已炼出5公斤黄金。(《1994年报刊精选》)B.台湾“调查局”缉毒专案小组在台北、高雄侦破两件国际贩毒案,共查获近44公斤的纯质海洛因。(解放日报1992年07月16日)(41)公顷A.过度使用杀虫剂和化肥,估计使700万公顷的农田退化。(《1994年报刊精选》)20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B.辽宁盘锦市政府批准将渤海湾畔的5600公顷滩涂划归双台子河(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人民日报1991年04月)可以看到除去四类必须出现“的”的情况,无论是表名词的长度、容量、重量还是面积的量,度量衡量词与名词之间的“的”字现与不现均可。3.数词+成形量词+名词。成形量词以计量对象所形成的形状为计量单位,成形量词进入结构与名词之间的“的”既可现也可不现:(42)堆A.黄埔大道广州鱼珠木材厂门前,大马路的正中,堆着两堆水泥块,我们的采访车也不得不急刹车。(《1994年报刊精选》)B.在英良石材旗下的省级工业旅游景点五号仓库,前,一堆的石头宝贝立于空地上。(闽都商讯2015年01月15日)(43)圈A.那个经轮上的那一圈的字就是这六个字,藏文“唵玛尼叭咪吽”。(《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民歌》田联韬)B.一天,她心不在焉地把玩着一只精巧的小茶壶,壶身上绕着圈刻了一圈字——“可以清心也”。(《中国历代名女》车水)(44)束A.啊!他的头发,玛曼如此喜欢并且还用一个发夹留了一束的头发。(《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B.另一个穿制服的人,却指手划脚的指点着手里的一束纸张。(《南归》桃叶)成形量词在表量的同时还兼有对名词形态的描绘,如上述例子中的“两堆、一圈、一束”不仅表示了“水泥块、石头、字、头发、纸张”的量,还描绘出了他们的排布形态呈“堆状、环状和束状”。这一类词与名词间“的”字的现与不现不影响句子合格度。4.数词+不定量词+名词。不定量词主要有“些、点(儿)”两个,它们只能与数词“一”组合,在结构中其后“的”字也是可现可不现的:(45)些A.而且《诗学》中间的有一些的论点,至今还在影响着全世界的戏剧。(《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戏剧》罗锦鳞)B.这本书是12世纪的神学教科书,内容主要是教父著作的语录,但从他所21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选择的材料与少量的发挥也可看出他的一些观点。(《基督教哲学》尹大贻)(46)点A.“是心脏病?抑或脑充血?”小葛的语音有一点的惆怅。(《九重恩怨》梁凤仪)B.她学会了怎样今天给他一点兴奋,明天又给他一点沮丧。(《一个做母亲的》霍尔知)根据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数词“一”并没有起到计数的作用,但不定量词“些、点(儿)”自身表示一定的量。这种结构中不定量词与名词之间“的”的隐现是自由的,不影响语句和谐。5.数词+满纳量词+名词。满纳量词以其整个所能容纳的量为计量单位,并只能与数词“一”组合,其与名词的之间的“的”是隐现自由的:(47)头A.一头的黑发,也在那一夜之间全部变白。(《1994年报刊精选》)B.她瞧见自己的一头黑发,小小的红色发卡。(《大出殡》韩静霆)(48)口A.老头见我盯着他看,就笑起来,露出一口黄牙。(《蛇岛》残雪)B.大烟鬼忽然咧开嘴笑了,露出一口的黄牙。(《戒指》李式清)(49)地A.透过矮墙,你能看见飘动的挑花窗帘,还能看见一地的草芙蓉和十样锦。(人民日报1995年09月)B.金沙滩为何还是一地垃圾?(温州都市报2014年07月28日)(50)肚子A.姑娘,别见怪,刚才我在家同孩子闹了一肚子气,太委屈你了,唉我要是有你这么个闺女就好了。(人民日报1993年01月)B.亮亮看着父亲畏畏缩缩的样子,转成了一肚子的气。(《瓦砾滩》钦志新)这里的“一”其实用作形容词,表示“满、整”的意思,上述例子中的“一头、一口、一地、一肚子”即“满头、满口、满地、满肚子”的意思,满纳量词以其整个所能容纳的量为计量单位,表示“黑发、黄牙、草芙蓉和十样锦(垃圾)以及无实体的‘气’”的量,这种情况“的”隐与现皆可。22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6.数词+容纳量词+名词。容纳量词与名词之间的“的”字同样是可现可不现的:(51)车A.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戏剧出版社)B.一对年轻夫妇推出两车的东西,有微波炉、电磁炉、热水器等家用电器,还有一些食品、百货之类,很是丰富。(《购物卡,最后的“疯狂”》人民网2001年2月25日)(52)船A.曾立清指着哨棚附近的防汛物资说,这里准备了1500包砂石料,和两船砂石;镇里还调集了200名突击队员待命。(人民日报1998年08月)B.马未都:一船的唐代文物,当年买不起被新加坡买走,至今耿耿于怀。(凤凰视频2017年03月29日)可以看到,容纳量词与名词之间的“的”字是可现可不现的,但有一类特殊情况需要注意:“碗、杯、瓶、盘”等容纳量词只有在数词为“一”且表“满、整”时才可以带“的”,其余情况下“的”是不得出现的,且这几个可容量词的使用频率极高,已经固化为某几个名词的专用量词,在结构中往往作为专门计量的单位的使用。7.数词+凭借量词+名词。凭借量词也只能与数词“一”组合,其后的“的”字也是可现可不现的:(53)口A.老将军仍然操着一口的东北地方话,谈锋甚健,越说越兴奋,很自然地又介绍了他的“戏迷史”。(《1994年报刊精选》)B.一口纯正的天津话。(河北日报1991年10月26日)(54)身A.老舍先生爱打拳,他的代表作之一《断魂枪》,就是写的拳师。其中有一个人物叫沙子龙,一身的好功夫,就是不传。(《老舍的爱好》舒乙)B.否则即便他徒有一身雄才大略也将一事无成。(《艺术文化论》徐岱)(55)手A.人们在祭祀活动中光着膀子舞龙舞狮,练就了一手的绝活。(《“文化站长”闫克元》中国文明网2016年10月)23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B.这一手技艺就使许多抱着吉它装样子的“弹吉它的姑娘”逊色三分。(《关于当代戏曲形式美的思考》余笑予)可以看到与凭借量词所组合的名词类似于“本领、技能”,都是无空间性、无形态性的一种概念,除了专用的量词以外还能借体现其存在的工具来作计量单位。这个“一”虽然是虚化了的数词,并不表示数目,但是凭借量词自身作为一个载体具有对其后特殊名词表量的功能。这种情况,“的”隐与现皆可。8.数词+种类量词+名词。种类量词主要是“种、类、样”几个,在结构中其与名词之间的“的”可现可不现。例如:(56)种A.这套书中两种的译文质量曾受到批评,甚至金戈铁马式的讨伐责骂。(《关于“美学译文丛书”》李泽厚)B.人在胚胎时期都有雌雄两种生殖腺。(《当代大众哲学》雷英魁)(57)类A.我特别注意到,我们今年几次新闻发布会之后,大概有五类的报道。(《教育部2006年第10次新闻发布会》人民网2006年04月25日)B.对这三类单位所有人员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培训,生活也要安排好。(《邓小平文选》邓小平)(58)样A.班纳特先生对这件事可就抱着两样的态度。(《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B.现在不止是出产一样宝贝,而是三样宝贝了。(《古树开花》夏守甫)根据例子也能看出,这类量词计的是事物所分的整个种类集合的量,“种、类、样”分别作为名词的计量单位。此时“的”可现可不现9.数词+时量词+名词,结构中量词为时间量词时,“的”字也是可现可不现的,例如:(59)年A.就这样,他很快就把这一年光阴打发过去了。(《人性的枷锁》毛姆)B.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平山县公、检、法机关共向企业提出司法建议1250条,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362万元。(河北日报1991年12月06日)(60)天A.仅用三天时间就出台了一部宪法性文件《重大信条十九条》。(《宪法24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学》周叶中)B.在三十三天的时间里,我们同中国男女排球队一起走访了日本的十一个大中小城市。(《采访世界杯女子排球赛散记》张之)(61)分钟A.副礁长姚雪华攥一根缆绳,从海底一跃而起,噌噌噌,两分钟功夫就顺着光滑的堡墙攀上10多米高的礁顶,仰天一声吼,博得阵阵喝彩。(人民日报1996年02月)B.“两分钟的时间,会有多大的作为呢?”(新民晚报1992年07月23日)与时量词所组合的名词也大多是时间类的名词,如上例的“光阴、时间、功夫”时量词正是表它们的计量单位,其后的“的”隐现自由。10.数词+准量词+名词。结构中准量词与名词之间的“的”字通常可现可不现:(62)市A.他把表面上听命于拉米罗,实质上不满拉米罗家长式专横作风的伊塔梆市市长拉到自己一边,争取获得两市市民的支持。(《加布里埃拉》若•亚马多)B.环保部通过随机选取的方式,邀请两市的市民监督执法全过程。(法制日报2015年12月17日)(63)师A.决定派遣两师美国军队到北爱尔兰,其目的已经在前面叙述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B.有一位将官告诉过我,他曾经率领两师的军队,住在四川的皇觉寺,躲过了一场兵灾。(《星云大师讲演集》星云大师)(64)月A.一月的工资不够吃饭!说起来有些悲哀,但却是实情。(《屠夫看世界》陆步轩)B.租金一涨,一月薪水白拿。(《暑期南京租金上涨快速》新华报业网2014年08月14日)准量词自身不稳定的性质,使其与名词之间“的”字隐现所受制约减少,不出现“的”字时,其性质更接近于量词,出现“的”字时更接近于名词。如上文例子中的“数词+准量词+的+名词”结构,“的”出现后准量词的性质是名词并且省略25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了量词“个”,其完整形式应该是“两个市的市民、两个师的军队、一个月的工资(薪水)”。所以准量词出现“的”的情况实际上是:数量名结构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这种情况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11.大数量+个体量词/定数集合量词/过程量词/替代量词+名词。此类结构比较特殊,上文归纳过,一般情况下这些量词与名词之间的“的”字是不能出现的,但是当数词为大数量时,情况要发生变化:(65)8250个的专职调查队伍A.另一方面,农调队伍形成了8250个的专职调查队伍,基层还有1.7万多名辅助调查员。(人民日报1993年08月)B.另一方面,农调队伍形成了8250个专职调查队伍,基层还有1.7万多名辅助调查员。(66)1225条的民法A.好比说我举一个例子,象台湾的法律,1225条的民法,只有一条是传统文化,你想不到吧?(《李敖对话录》李敖)B.好比说我举一个例子,象台湾的法律,1225条民法,只有一条是传统文化,你想不到吧?(67)10万双的鞋A.算下来,这辈子做了10万双的鞋。(《52年,100000双——莫干山下的布鞋匠人》民宿客)B.算下来,这辈子做了10万双鞋。(68)30万万对的pair(对基)A.因此人们希望把这些pair(对基),30万万对的pair(对基)都搞清楚。(《从牛羊的克隆看一流大学的内涵》杨福家)B.因此人们希望把这些pair(对基),30万万对pair(对基)都搞清楚。(69)三百场的演出活动A.现在的Tommy每年有超过三百场的演出活动,马不停蹄在全世界巡回演出。(《最会弹吉他的人—TOMMYEMMANUEL2015北京演奏会》吉他中国)B.现在的Tommy每年有超过三百场演出活动,马不停蹄在全世界巡回演出。(70)三百杆的枪A.且说革命军只有六百健儿,三百杆的枪,一万发的子弹,实力上是禁不26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起官军一击。(《孙中山演义》庄禹梅)B.且说革命军只有六百健儿,三百杆枪,一万发的子弹,实力上是禁不起官军一击。(71)270万尾的鱼苗A.一年一度的白马湖春季人工放流工作启动,270万尾的鱼苗、150万只的蟹苗放流白马湖。(《金湖270万尾鱼苗150万只的蟹苗放流白马湖》新华报业网2014年03月24日)B.一年一度的白马湖春季人工放流工作启动,270万尾鱼苗、150万只的蟹苗放流白马湖。我们可以看到,上述例子中“个、条、双、对、场、杆、尾”分属个体量词、定数集合量词、过程量词、替代量词几类,这些量词原本与名词之间不可出现“的”字,但当数词表大数量时,“的”字即使出现也不影响句子的合格度,此时“的”变为可现可不现了。本文对“的”字隐现情况的归纳如下:27

第3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句法描写表3.1隐现情况分类“的”的隐现类别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数词+定数集合量词+名词例子一个人/*一个的人一对夫妻/*一对的夫妻一场电影/*一场的电影一峰骆驼/*一峰的骆驼一钩新月/*一钩的新月不属于本文研究范围5吨的车/*5吨车不出现“的”数词+过程量词+名词数词+替代量词+名词数词+摹状量词+名词数词+动量词+名词度量衡量词指向名词所承载或计量的量数词+度量衡量词,表示名词所必须出现“的”具有的某一方面的量数词+度量衡量词+度量名词数词+度量衡量词+名词,表名词个体性数词+不定数集合量词+名词数词+度量衡量词+名词数词+成形量词+名词数词+不定量词+名词数词+满纳量词+名词数词+容纳量词+名词80公斤的壮汉/*80公斤壮汉1.78米的身高/*1.78米身高一条+五斤的鱼/*一条+五斤鱼一帮记者/一帮的人5公斤黄金/44公斤的海洛因两堆水泥块/一堆的石头一些观点/一些的论点一口黄牙/一口的黄牙一车金银/两车的东西【一碗饭/一(满)碗的饭两碗饭/*两碗的饭】一口四川话/一口的东北话两种生殖腺/两种的译文三天时间/三十三天的时间不属于本文研究范围8250个调查队伍/8250个的调查队伍两可情况【碗、杯、盘、瓶等特殊情况】数词+凭借量词+名词数词+种类量词+名词数词+时量词+名词数词+准量词+名词大数量+个体量词/定数集合量词/过程量词/替代量词+名词28

第4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原因考察第4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原因考察4.1板块与“的”字的隐现量词的运用是汉藏语系的一个特征,其他语系在表示事物数量的时候往往可以把数词与名词直接组合,不需要一个单位词作为连接的媒介。而汉藏语系中尤其是现代汉语,量词正常情况下是不能省略的。因为现代汉语的名词必须要借助于量词才能与数词组合,原因在于名词需要首先由量词确定可数性,而量词确定名词可数性的能力就是表示名词的可数单位。所以是计量功能将数量结构与名词两部分结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因此现代汉语的“数量名”结构中,当数量结构是用来对名词自身的量进行计数时,此时它们之间是无标记的自然组配,浑然一体,量词既和前面的数词结合紧密又和后面名词结合紧密,“数量名”结构便形成了一个整体即构成了一个板块。所以不能出现“的”字。①4.1.1不出现“的”上文中所提到的不出现“的”字的几种情况至此可以得到解释。在量词为个体量词时,我们可以看到例(1)至(4)“两个人、一座仓库、“人”、“头”论“个”,“仓库”论“座”,“眼”、三只眼,四只臂,五个头、一桩生意”中,“臂”论“只”,“生意”论“桩”,名词“人、头、仓库、眼、臂、生意”分别由个体量词“个、座、只、桩”确定其可数单位,再依靠数词根据个体可数单位来进行数量表达。它们之间即是一种自然组配,数词、个体量词和名词结合成了一个完整而紧密的板块,因此不能出现“的”字。当量词为定数集合量词时,例(5)至(7)“一副对联、一双火眼金睛、一对年轻夫妇”中,数量结构“一副、一双、一对”分别对“对联、眼睛、夫妇”三个名词本身进行了计量,所表示的量都是“两个”,这种情况“数量名”三者也是构成了一个板块,中间不能插入“的”字。同理,当量词为过程量词和替代量词时,数量结构也是用来对名词自身的量进行计数,如例(8)、(10)和例(12)、(13),“两场电影、两次地震”和“一峰骆驼、一尾鱼”,“电影和地震”是以“场、次”为计量单位的,而“骆驼和①王远杰:《定语标记“的”的隐现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年,第68页。29

第4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原因考察鱼”是以“峰、尾”为计量单位的,他们之间都属于自然组配,中间不能出现“的”。当量词为摹状量词时,情况有一些不一样,虽然它们与名词结合不属于自然组配,但是其实质是通过隐喻将名词和形容词的语义从表示具象形态转变为表示抽象的量。所以类似于例(15)、(17)中的“一镜鬼月、两弯眉毛”仍然是无标记的,“镜、弯”虽然是名词和形容词,但人脑能够通过经验将真实世界“数词+摹状量词”仍然起到表名词在认知化即将具体形态抽象化为计量的单位,的量的功能。所以“数词+摹状量词+名词”的结构也是一个紧密的板块。4.1.2两可情况上述“的”字隐现两可情形也可以从板块上进行解释。隐现两可的情形中,当我们把“数量名”三者看作一个组块时,“的”就不可以出现了。我们之所以可以把它们看作板块,是因为“数量”是对后面的“名词”“数量名”在计量上是一个整体,计量的,如上文所述。因此这种情况的“数量名”内部可以不出现“的”。与上文不同的是,这里的“量词”表示的量并不是后面“名词”的个体单位。这一点使得它与后面的“名词”关系没有那么紧密。没有那么紧密,则可以看作两个板块;而板块之间出现“的”则又是正常的。正是由于其内部这种特殊语义关系,才造成了“两可情况”。例如:当量词为不定数集合量词时,我们将“数词、不定数集合量词、名词”三者看作一个组块,例(32)至(34)“一群知青、一伙盗墓贼、一帮记者”中的“一群、一伙、一帮”就表示分别由若干“知青、盗墓贼、记者”组成的一个整体的集合的量。这时数量结构对名词起计量作用,“的”字就没有出现的必要了。但同时“一群、一伙、一帮”虽然可以计“知青、盗墓贼、记者”作为集合体的量,却并不能计其中个体的量,因为量词表示的量并不是后面名词的个体单位。所以数量结构与名词的关系又不是那么的紧密,此时则可看做两个板块,中间便可以插入“的”字,如“一群的侏儒、一伙的人、一帮的人”。同样的,当量词为度量衡量词且不属于四种特殊情况时,可将“数量名”三者作为一个板块,如上文例(38)至(41)“四尺白布、一立方米木料、5公斤黄金、5600公顷滩涂”,此时数量结构仍然可以发挥对名词的直接计数功能,结构是成立的,而“的”字此时要隐去。我们也能看到这里的“尺、立方米、斤、公顷”等表示的量并不是后面名词的个体单位。这一点使得它们与后面的名词关系没有那么紧密,因此整个结构又能被看做两个板块,可在其中间加入“的”字。30

第4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原因考察当量词分别为成形量词、种类量词、时量词时,如“两堆水泥块、两种生殖腺、三天时间”之类的情况,我们都能把“数量名”当做一个板块,使数量结构直接对名词进行计量,“两堆”计“水泥块”的数量,“两种”计“生殖腺”的类别数量,“三天”表示“时间”的长短,“的”字可以不出现。而“堆、种、天”作为量词都不能表示名词的个体单位量,在与名词结合的紧密程度方面来看是可以分做两个板块的,此时量名之间又能出现“的”了。而当量词为满纳量词、不定量词、凭借量词时,数词限定为“一”,虽然数词不表示确切的数目,有的做形容词表“满、全”,有的为虚指,但是量词自身含有一定的数量意义,数量组合时仍然可以对名词进行计量。当把“数量名”组为一块时,“的”字不再出现,例(48)、(46)、(54)的“一口、一点、一身”仍然能直接对“黄牙、兴奋、雄才大略”进行计量。而与其它情况类似,由于量词与名词结合不那么紧密,有可以被看做两个板块的条件,这时两个板块中间的“的”是可以出现的。量词为容纳量词时,情况也相同,如例(51)、(52),“一车金银、两船砂石”作为一个板块,“一车、两船”分别可以计名词“金银、沙石”的数量,此时量词与名词作为一个整体,中间的“的”字必须隐去。而考虑到“车、船”并不能表示“金银、砂石”的个体单位量,又能将其看做两个板块,中间插入“的”。这类量词中存在“碗、杯、盘、瓶”一类的特殊情况:只有在与表“满、整”的数词“一”组合时,“的”字才出现,在数词只表量时不得出现“的”字。正如前文所说因为这一类容量词的使用频率极高,已经固化为某几个名词的专用量词,所以类似“一碗”只对“饭”起计量作用,“数量名”三者就是一个紧密于“一碗饭”的结构中,结合的板块。当数词为大数量,量词分别为个体量词、定数集合量词、过程量词、替代量词时,也符合板块理论。前面提到过,当量词为个体量词、定数集合量词、过程量词、替代量词时,其后不能带“的”,因为这几类量词的数量结构都只对名词起计量的功能,与名词组合是一个紧密的板块。但是当量词为大数量时,情况便不一样了,相对于普通数量来说,大数量是一个更能引人注目的结构,在句子中这种结构往往是说话者着意强调的部分。因此,为了显示大数量是被凸显的部分,我们可以将其单独看做一个板块与名词分开,此时是可以出现“的”字的。但是,我们仍然可将“数量名”三者看作一个板块,此时不讲语用效果只计量,例如上文用例中的“1225条民法、10万双鞋、三百场演出、三百杆枪”,31

第4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原因考察数量结构可以对名词直接计量,此时“的”字就不可出现了。4.1.3必须出现“的”必须出现“的”字的“数量名”结构属于板块原则的反面例证:因为不能作为一个板块,所以需要出现“的”。此时数量结构往往对名词只起描写作用。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如:例(23)“800毫升的杯子”、例(27)“八十公斤的壮汉”、例(28)“1.78米的身高”,这些“数量名”结构是典型的偏正结构,“数词+量词”作为偏项无法与作为正项的名词组合成一个板块。偏项只对正项的某些特性加以描写,并不计量正项的数量,所以在认知上看作两个板块,中间出现描写性标记“的”表示偏项对正项的修饰。例(23)“800毫升”并不指名词“杯子”自身的量,而是指“杯子”的容量;例(27)“八十公斤”并不能表示“壮汉”自身的数量,只能表示“壮汉”的重量;例(28)“1.78米”也不能直接计量一个“身高”这个性状概念的量。另外,除了例(28)度量名词不能与其它数量词组合外,其余的用例还能在前面加上一个数量结构对名词进行计量,如:两个800毫升的杯子、一个八十公斤的壮汉。这更证明了“必须出现‘的’”情况中,数量结构并不能对名词进行计量。4.1.4特例“数词+度量衡量词+名词”表名词个体性属于“必须出现‘的’”情况的特例,上文提到过“五斤鱼”和“五斤的鱼”两种说法都存在。“五斤鱼”是板块,“五斤”给“鱼”计量,其前面不能再增加“一条”,说成“*一条五斤鱼”。“五斤的鱼”则不然,“五斤”是对“鱼”自重的描写,意思是“五斤重的鱼”,其前面可以加上“一条”,构成“一条五斤的鱼”的说法。例(30)中“五斤的鱼”正是这样:偏项“五斤”描写正项“鱼”,不能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偏正之间的“的”字必须出现。又如例(31)“十米的网线”,意思是“十米长的网线”,其前面还能加上真正表量的数量结构“一根”,构成“一根十米的网线”,偏项“十米”是对正项“网线”长度的描写,所以此时他们也是无法组块的,“的”字不能隐去。因此数量结构对名词不具计量功能时,二者是无法组合成一个板块的,中间必须出现描写性标记“的”字。32

第4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原因考察4.2凸显与“的”字的隐现当两可情况的“数量名”结构需要凸显数量时,结构中量词与名词之间需要出现“的”字。凸显的功能来源于“的”字,王远杰(2008)认为“的”来源于指示词,并且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存在“滞留”现象,即指示词的一些特点在语法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而凸显是指示词的基本作用,所以虚词“的”在由指示词发展而来的过程中可能仍然保留着这种功能。徐阳春(2003)在论述“的”的偏项凸显作用时也举了个生动的例子:没有“的”时的偏正结构,偏正二项的亮度基本相同如一块亮光,而加入“的”以后偏项的亮度变强,因而将得到人们更多地关注,同时隐含在偏项中不明显的词语也会被关注到。所以,“数量名”结构为了达到凸显数量结构的目的,往往要加入虚词“的”。在两可情况的“数量名”结构中,带“的”形式和对应的无“的”形式相比较,两者虽然客观内容相同,但是主观识解不同;即它们产生的意象不同,前者由③于虚词“的”的加入而在主观上具有凸显的作用。我们对各类两可情况的“数量②①名”结构举例如下:A.一群侏儒——一群的侏儒B.5公斤黄金——5公斤的黄金C.一圈字——一圈的字D.一些改变——一些的改变E.一头黑发——一头的黑发F.两船沙石——两船的沙石G.一口东北话——一口的东北话H.五类报道——五类的报道I.两分钟功夫——两分钟的功夫J.8250个调查队伍——8250个的调查队伍可以看到,左侧一类无“的”形式的结构与右侧一类出现“的”字的结构有明显的差异。A例中的量词为不定数集合量词,无“的”情况时,“一群”只是起到计量若干个“侏儒”的集合体的作用,是一种对事物数量的客观表述。而要对这①②③王远杰:《定语标记“的”的隐现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年,第45页。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3年,第24页。陈琼瓒:《修饰语和名词之间的“的”字的研究》,《中国语文》,1955年第10期,第24页。33

第4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原因考察个数目进行强调的话,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数量词之后加入“的”字,这时数量结构“亮度变强”,给读者强调这些侏儒的数量是一群之多。B中的量词为度量衡量词,左右形式对比,也发现出现“的”字是为了凸显数量结构“5公斤”,意在对黄金数量进行强调。C例中的成形量词,无“的”形式时仅计量名词“字”的量,而用这成形量词这一类的量词计事物的数量时,往往还兼有对事物所成形状的描摹性,而要将这种特性凸显出来,可以通过加入“的”字来实现,即变为右侧的有“的”形式。D类量词为不定量词,不定量词“一些”意为“一部分”通俗的解释就是“不是一个也不是全部,只是强调存在这种事物或现象,并不详细指量的①多少。”语料“一些改变”中,作者想要强化这种“改变”存在的意味,就要使“的”出现以凸显数量结构。而另外一个不定量词“点(儿)”则表示少量的意思,语境中需要将程度进一步加深,表更小的量时,也要出现“的”字。E例中,量词为满纳量词,其只能与数词“一”搭配,表“满、整”之意,而在语境中有时要对“满、整”之意进行强调,如例(49)“一头(的)黑发一夜变白”,为体现强烈反差,需要出现“的”字。F类的量词为容纳量词,当其与数词“一”组合时,为强调“满、整”之意,需要出现“的”字,如“一屋子(的)书”无“的”形式是对名词“书”的计量,为强调是“满屋子”则需出现“的”字。另外,当为了强调类似于“两船(的)沙石、三池子(的)水”结构所计的量时,也要出现“的”字。G例为凭借量词,只能与虚指的数词“一”组合,通常出现“的”字是为了凸显凭借量词作为凭借工具对名词所指概念的具备。H类的种类量词,为强调事物类别的个数,需要出现“的”字,如“五类报道”表示报道的量,而“五类的报道”强调了说话者对量的关注。I类为时量词,在例(64)语境中为了凸显时间之快,给“两分钟功夫”插入了“的”字,进行强调。J类例子则更为明显,在正常情况下个体量词、定数集合量词、过程量词、替代量词都是不可带“的”的,而当数词为大数目时,作者往往为了对大的量进行凸显而使“的”出现。因此,两可情况“的”字的隐现取决于凸显数量结构的需求,当数量结构只单纯计名词数量的时候,“数量名”作为一个板块,“的”字不出现。而要强调数量结构的某些特征的时候就可以出现“的”字,这时数量结构作为一个板块被凸显。本文对“的”字隐现原因的归纳如下:①胡雷:《“从主观量”和“客观量”的角度看“一些”和“一点儿”》,《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342页。34

第4章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原因考察表4.1原因考察“的”的隐现类别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数词+定数集合量词+名词板块理论一个人一对夫妻一场电影一峰骆驼一钩新月5吨的车80公斤的壮汉1.78米的身高五斤的鱼一帮记者5公斤黄金两堆水泥块一些观点一口黄牙一车金银一口四川话两种生殖腺三天时间8250个调查队伍凸显理论不出现“的”数词+过程量词+名词数词+替代量词+名词数词+摹状量词+名词度量衡量词指向名词所承载或计量的量必须出现“的”数词+度量衡量词,表示名词所具有的某一方面的量数词+度量衡量词+度量名词数词+度量衡量词+名词,表名词个体性数词+不定数集合量词+名词数词+度量衡量词+名词数词+成形量词+名词数词+不定量词+名词数词+满纳量词+名词一帮的人44公斤的海洛因一堆的石头一些的论点一口的黄牙两车的东西一口的东北话两种的译文三十三天的时间8250个的调查队伍两可情况数词+容纳量词+名词数词+凭借量词+名词数词+种类量词+名词数词+时量词+名词大数量+个体量词/定数集合量词/过程量词/替代量词+名词35

结论与展望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借鉴诸多前贤时彦的观点并结合本文的研究方向,以郭锐(2002)的分类方式为原型将量词分为: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和准量词四类,其中名量词又下分为了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衡量词、成形量词、种类量词、过程量词、不定量词、替代量词、凭借量词、摹状量词、容纳量词、满纳量词十二类。之后将各种类别的量词依次放入“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通过结合语料分析我们得出:第一,“数量名”结构中“的”字不出现的条件是:量词为个体量词、定数集合量词、过程量词、替代量词、摹状量词。第二,“数量名”结构中“的”字必须出现的条件有四种:1.度量衡量词指向名词所承载或计量的量。2.“数词+度量衡量词”结构表示名词所具有的某一方面的量。3.度量衡量词修饰度量名词。4.“数词+度量衡量词+名词”表示名词的个体性。第三,“数量名”结构中“的”字隐现两可的条件是:当量词为不定数集合量词、度量衡量词(特殊情况除外)、成形量词、不定量词、满纳量词、容纳量词(特殊情况除外)、凭借量词、种类量词、时量词以及数词为大数量与个体量词/定数集合量词/过程量词/替代量词组合的情况时。关于“数量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原因,本文试着用板块和凸显两个理论来解释:第一,“数量名”结构中不能出现“的”的原因是“数量名”结构内部关系紧密,结合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板块。这个结构中的“量词”既和“数词”组成不可分的数量结构,又是后面“名词”的个体单位。数量结构对名词起计量功能,三者关系紧密组合成块,无法在其中加入“的”字。第二,“数量名”结构中必须出现“的”的情况则是因为“数量名”三者不能作为一个板块出现,数量结构无法对其后的名词起计数作用,而是只起描写作用。此时数量结构和名词作为两个板块,中间需要出现“的”。第三,“数量名”结构中“的”字隐现两可的情况是因为包含上述两种情形:既有作为板块的一面,又有不可作为板块的一面。当数量结构对名词直接计量,此时“数量名”结构可看作一个板块,“的”字不出现。又因为量词无法表示名词36

结论与展望的个体单位,二者结合不十分紧密,此时又可看作两个板块,特别是当数量结构有被凸显强调的需求时,“的”字就要出现了。论文虽然告一段落,但是笔者心里清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第一,量词的分类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量词自身太过庞杂,类别的界限并不明显,各个类别往往出现重叠,很难做到“一刀切”。尤其是临时量词类目,开放性较强,进入类目的随意性非常大,很难列举完全。本文的量词分类仍有较大改进的空间。第二,实际使用中,“数量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情况往往更为复杂,还会出现诸如插入形容词、重叠式以及特殊语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本文的研究范围仅着眼于“数词+量词+名词”结构内部,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本文有关“数词+量词+名词”结构的研究都处于共时层面,没有涉及到历时层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37

致谢致谢三年时光转瞬即逝,读研期间最感谢的莫过于我的导师徐阳春老师。师从徐阳春老师是我的荣幸,导师治学严谨、处世大气,不仅在学术方面给我指引,更对我的为人处世影响深刻。本论文的完成也有赖于导师的悉心指导。衷心感谢恩师三年来对我学习和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谆谆教诲必将铭记于心。同时我也由衷地感谢在我求学期间同样授我以学问的陆丙甫老师、胡松柏老师、徐采霞老师、李军老师、付欣晴老师、刘小川老师。诸位老师的授课各有特色,每一节课都闪烁着他们的睿智和卓见,是他们的学识和智慧为我开启了学术研究之门。此外,诸多同学、同门以及室友,感谢你们在学习、生活中给予我的帮助,此情难忘。还要感谢三年来一直支持、鼓励、陪伴我的她,愿你我能携手走过今后的岁月。最后,感谢始终给予我无私的关怀和爱护的父母,他们是我求学路上的坚实后盾。刘超宇2017年5月3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书籍类[1]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2.[3]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上海:开明书店,1942.[4]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7]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8]胡附.数词和量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9]胡裕树,张斌.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10]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13]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8]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19]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20]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21]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知识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2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23]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44.[24]吴启主.现代汉语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邢福义.词类辨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6]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7]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8]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9]张志公.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0]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二.期刊类[1]陈会兵.现代汉语物量词的再确定[J].汉字文化,2003(4).[2]陈颖.关于数量词修饰名词带“的”情况的考察[J].上饶师专学报,2000(1).[3]范伟.现代汉语个体量词语法特点的认知解释[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2).[4]郭锐.连续量词和离散量词[J].对外汉语研究,2007(5).39

参考文献[5]何孟谦.谈谈现代汉语中借自名词的量词[J].科教文汇,2006(7).[6]侯小琳.浅谈现代汉语量词的性质[J].西江大学学报,1999(4).[7]胡明扬.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J].中国语文,1995(5).[8]金福芬,陈国华.汉语量词的语法化[J].清华大学学报,2002(1).[9]李敏.数量短语与助词“的”连用的认知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3).[10]李宇明.数量词语与主观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6).[11]李宇明.主观量的成因[J].汉语学习,1997(5).[12]刘丹青.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1(2).[13]刘丹青.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J].中国语文,2008(1).[14]龙涛.量词对名词空间义的表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5).[15]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3(1).[16]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J].中国语文,1990(3).[17]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1993(3).[18]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19]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20]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1]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2).[22]盛林.现代汉语的量词短语与量词式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2003(2).[23]石毓智.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24]石毓智.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0(1).[25]孙继善.数量短语组合功能之考察[J].文科教学,1996(2).[26]王红侠.度量名词的“量”与无界名词的可重复性[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6).[27]王勇.“数量词+名词”与“的”[J].社会科学家,2006(S1).[28]徐阳春.“的”字隐现的制约因素[J].修辞学习,2003(2).[29]徐阳春.板块、凸显与“的”字的隐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6).[30]钟明荣,谢双园.也谈“名+量”格式的用法[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宗守云.论集合量词在量词系统中的地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三.学位论文类[1]安亚玲.“名+数量”格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2]韩知恩.现代汉语量词的特点[D].北京师范大学,2004.[3]姜云龙.现代汉语物量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4]兰肖敬.现代汉语度量衡量词的语法语义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12.[5]李丽娟.数量定语的位置及相关问题[D].南昌大学,2009.[6]李丽群.不定量词“点”和“些”的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7]卢伟伟.“一量(的)名”结构研究[D].渤海大学,2012.[8]孙珏珉.和不定量词“些”、“点”相关的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9]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10]王景萍.汉语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兼谈对外汉语量词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1.[11]王远杰.定语标记“的”的隐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12]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40

参考文献[13]薛秀娟.“一+量+名”结构中量词的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14]杨娜.汉语名词、量词匹配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4.[15]姚彤.现代汉语临时量词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41

现代汉语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考察

本文发布于:2024-02-05 20:1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7135435582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量词   名词   数词   数量   结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网站地图1 网站地图2 网站地图3 网站地图4 网站地图5 网站地图6 网站地图7 网站地图8 网站地图9 网站地图10 网站地图11 网站地图12 网站地图13 网站地图14 网站地图15 网站地图16 网站地图17 网站地图18 网站地图19 网站地图20 网站地图21 网站地图22/a> 网站地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