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阐释学的角度看“少即是多”理论发展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7日发(作者:)

从阐释学的角度看“少即是多”理论发展

从阐释学的角度看“少即是多”理论发展ON THE DEVELOPMENT OF “LESS IS MORE”: A HERMENEUTIC APPROACH广东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郑勇涛摘要:以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为例,论证设计理论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且对特定的设计视野具有特定的指导意义,从而论证设计史的意义所在。运用阐释学理论对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在现代主义设计、绿色设计和服务设计三个不同设计视野下的发展进行论证。“少即是多”在不同的设计视野下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作为设计师有学习了解设计史的必要性,了解理论来源和脉络,从而更好把握和运用设计理论,设计出更为完善的产品和系统。设计史的重要性不在于记住历史事件,而是将设计理论放在特定历史视野下去探寻它们的可能性发展。关键词:阐释学 少即是多 发展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6-0096-02Abstract:continually and having specific different possibly outcomes under different design

Using “Less is More” argues that design theories are developing

view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design history. Using hermeneutics theory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Mies Van Der Rohedesign views’ha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design view. In order to truly understand design theories

,modernism,green design and service design.

s “Less is More”“ in three different

Less is More”

and handle design processes betterhistorydevelopments. The importance of design history is not about letting people put

,seek the meaning of theories in specific historical views and explore possible

,it is necessary for designers to learn design

historical information into the brainspecific historical view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ir development.,but seeking the meaning of design theories under

Keywords:Hermeneutic

Less is More Development引言米兰·昆德拉有个后记写了一个故事,“一个人问另一个人往哪里走,另一个人说‘往前走’”。但对人来说,往哪里走都是往前走。如果人类不知道过去,不知道历史,也就不知道哪里才是“前”。笔者对设计学的学生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274份,有效问卷为91%,调查显示,85%的学生不注重设计史,且不明白设计史的作用和意义。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查群老师,在2017年受邀来到广东工业大学授课时提到,“如果你都不知道你自己从哪里来,又怎么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在此尝试通过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在不同视野下的影响来阐明设计师学习设计史的重要性。一、海德格尔与阐释学海德格尔将阐释学从认识论提升到本体论[1]

,认为人类理解任何事物,都是带着现有的意识主动参与,这种意识中“先结构的理解和解释总是带着解释者自己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成分,所以不可避免地形成阐释的循环”[2]

。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论,人对一个事物的理解096关注思考不仅受自身历史环境的影响,还受到自己主观意识的影响,从而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将会有所不同。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正是通过这种对前人理论文化知识的理解后再往后传播,即使理解的是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也不可能和理论知识提出者理解的一模一样。也就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所说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并不是摆脱这循环,而是以正确的方式参与这循环”。顾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到文化知识的循环中去时,将会丰富前人的知识理论,推动理论发展,深化现有理论。二、现代设计视野下的“少即是多”(一)“少即是多”之源来“少即是多”是密斯·凡德罗在1928年提出的[3]

,并采用到建筑设计中的,充分表达出当时密斯·凡德罗的极简主义建筑思想。对密斯·凡德罗来说,一些信念都起源于两个假设的相互作用[4]

:A.建筑是因人而建的,而最终它也将成为对人特质的表达;B.建筑在物理上的实现是通过运用清晰的结构完成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少即是多”的理解是,“所有不必要的装饰元素都应该去掉”[5]

,拒绝无谓装饰,而注重有效的结构;少点无谓的堆砌,多些细节的思考。密斯·凡德罗曾就说过“神就在细节之中”。这也体现现代主义简洁至上的原则和对无谓装饰的否定,在设计风格和设计思维转变中具有革命性意义。(二)“少即是多”对战后重建的贡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少”指对成本的投入,即需要减少无谓的装饰,“多”是指高效的产出。而在这一时期,“少即是多”理论所产生的影响可从美国作家汤姆·霍尔夫的一句话中看出,“密斯·凡德罗的一句‘少即是多’改变了世界三分之二的城市天际线”。战后世界需要重建,在物质资源匮乏的那个时代,不可能按照之前新古典主义或者洛可可等旧形式耗费巨资来进行重建,而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理论正好能够服务于当时的社会需求,此时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6]

,从人和社会最本质的需求出发,开始以人和社会为导向,而不是以风格审美为导向;其理论虽然让设计失去了多样性,但对在二战后世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三、可持续设计视野下的“少即是多”“自设计诞生,人们认为它是批量产品赋予形式的一种艺术之时,它就已经是深深地扎根于消费文化之中了。”[7]

在可持续问题被人们所意识到之前,设计都被看作是专门跟供市场销售的产品制造有关的行当,直到维克多·帕帕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8]

中写道:“今天,工业设计已经为批量生产的原则赋予了一种杀伤力。罪恶的不安全车辆被设计出来,每年都要杀害全世界将近一百万的人口;诸多全新的永久性垃圾被设计出来,风景被破坏得体无完肤;他们选择污染空气的材料和制造程序,设计师已经成为一群危险的生产者。”帕帕奈克的抨击引起了全世界很多设计师和学生的共鸣,从而开启了为可持续设计的道路。1987年,UN环境组织对可持续发展做了定义,“……在不以消耗后代所需要的资源的前提下满足当代所需的发展。”虽然可持续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多阻碍,但其还是在不断向前

从阐释学的角度看“少即是多”理论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4-02-07 22:3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7316460658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设计   理论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网站地图1 网站地图2 网站地图3 网站地图4 网站地图5 网站地图6 网站地图7 网站地图8 网站地图9 网站地图10 网站地图11 网站地图12 网站地图13 网站地图14 网站地图15 网站地图16 网站地图17 网站地图18 网站地图19 网站地图20 网站地图21 网站地图22/a> 网站地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