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发(作者:)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37期总第685期“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促成环节为例徐 倩摘 要:“产出导向法”注重选择性学习以及学用一体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强调深挖教材思政主题、明确思政目标、遵循隐性原则。紧扣思政主题、融合语言与思想、精心设计输入输出活动,使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与应用中得到思想内容和价值观的浸润,有助于提升育人效果。关键词:课程思政;“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读写;促成活动作者简介:徐倩,女,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为解决“学用分离”、由文秋芳教授团队创建的外语教学方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法,二者都注重对语言学习内容的挖掘和育人育才的统一。本文笔者以POA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大学英语读写课为例,探索如何依托文本深挖思政资源,明确育人目标,融合语言与思想设计促成活动链,引导学生思辨、探究和运用,在达成语言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达成思想目标和价值目标。二、教学背景笔者在北京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授大学英语,使用的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以读写教程第2册第6单元“Less is more”为例,设计并实施促成活动。产出场景为:一位外国朋友在学习中文,他发邮件想与你探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深刻哲理。你需要给外国朋友回复邮件,就“知足常乐”提出你的观点及理据。输出驱动环节,学生需提前预习课文,将“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翻译成英文,并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三、促成活动成功完成一项产出任务,至少需要内容(ideas)、语言一、引言形式(language)和用语言表达内容的话语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的帮助。以教材文本为主要媒介,深度挖掘育人元素、确立思政目标、结合学生产出困难和单元产出目标,设计该单元的促成活动链。具体包括以下活动:用固定句式概括主题关联句;基于固定句式拓展新表达;语言表达形式的促成;围绕“知足常乐”完成立论段落。整个促成活动链如下图所示:
(一)用固定句式概括主题关联句学生快速阅读该单元A课文“Door closer, are you?”,寻找课文中可以用“The more ..., the less ... / The less ..., the
”句式概括的句子。本单元的思政主题是关于人生选择的,A课文主要通过项羽破釜沉舟的历史典故,引出心理学教授丹·阿雷利的关于“做选择”的实验,来证明人们要做像项羽一样的“关门者”,关键时要保持理性、学会取舍,136
2023年37期总第685期因为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保持专注努力的人生态度,才能收获更多的机会和幸福。学生通过关键词寻找课文中的主题关联句,以此提高快速阅读、提炼主旨和细节的能力;通过用固定句式概括句子主旨内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概括总结能力;通过运用辩证思维思考当今的社会文化现象,加深对单元思政主题“知足常乐”内涵的理解。与主题关联的句子及其归纳表达举例如下:1.原句:Therefore, the winning strategy was to quickly check
all the doors and keep clicking on the one with the seemingly highest
rewards.
概括句:The more focus/concentration, the less loss/failure.
/ The less wavering, the more rewards.
2.原句:We may work more hours at our jobs without real-izing that the childhood of our sons and daughters is slipping away.
概括句:The more time we spend on working, the fewer happy
childhood memories our children have with us.
3.原句:So, what can be done to restore balance in our lives? ....
Since conducting the door experiment, Dr. Ariely says he has made
a conscious effort to lessen his load.
概括句:The fewer loads, the more balance in our lives.
(4)原句:What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can be derived
from focusing our energy and attention in a more concentrated
fashion?
概括句:The more concentration, the less frustration.
(二)基于固定句式拓展新表达围绕思政主题,教师以将“The more ..., the less ... / The
less ..., the more ...”句子补充完整的任务为依托,引导学生拓展传递正向价值的新表达,旨在“让学生将这些输入材料从接受性知识转换为产出性知识”。学生将思辨与语言输出相结合,以加深对思政主题的理解,打牢产出的语言内容基础。学生的新表达可分为两类:一是关于人生的选择与取舍,二是关于专注努力的人生态度。在完成拓展新表达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以此作为论据支撑,将如何展开论述来论证观点,如此旨在引导学生在提出论点、搜集论据的基础上,对如何证明自己的论点进行思辨,为围绕“知足常乐”完成立论段落作进一步的准备,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困惑和不足。(三)语言表达形式的促成为有针对性、系统地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产出任务,笔者选择与产出目标相关的语言材料,设计了同义替换、翻译ENGLISH ON CAMPUS评比和对比分析活动,以实现语言形式的促成。同义替换活动,教师选择与单元思政主题相关的句子为语言单位,可以让学生将句中画线部分用目标词汇进行同义替换。该活动有助于学生建立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丰富语言储备,打牢语言基础。例如,“1. Simplifying one's life is
not necessarily about less. The purpose of simplifying is to remove
(let go of / discard / get rid of / prune) what's unnecessary in order to
concentrate more on something important in your life. 2. If one knows
when enough is enough, he will obtain (derive) more satisfaction
(contentment) from his life. ”。翻译评比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对“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几种英译版本进行分析评判,选出最佳的两个作为翻译范例。学生在翻译时,主要困难是词汇不足和翻译方法不当。课堂上对比不同翻译,有助于学生掌握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汉译英的示范,使学生对翻译的基本标准——忠实与通顺,有了更深的理解,翻译技能得到强化;学生互评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对比分析活动,教师引入本单元B课文“When enough
is enough”中与思政主题相关的两个句子,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其中的修辞方法,体会表达效果。这两个句子分别是“1. Scientists verify that an overabundance of
choice tends to bring a subtraction in well-being and happiness.”科学家证实,过多的选择往往会削弱我们的健康和快乐。controversy and paradox.”21世纪生活的成功变成了一个苦乐参半的争议和悖论。从内容上,两句话都呼应思政主题,可作为“知足常乐”的论据。从语言上,两句话分别运用悖论修辞法(paradox)和矛盾修辞法(oxymoron),它们是英语中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两种修辞方法。在分别讲解两种修辞方法的概念和例句后,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深刻认识遵循语言规则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表达思想的意义。(四)围绕“知足常乐”完成立论段落A课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举例论证法。教师首先结合A课文,从议论文的主要功能、举例论证的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并理清“提出论点——引入论据——论证观点”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举例论证方法。为增强学生话语表达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教师可以对篇章中的过渡衔接手段与常用句式表达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输出练习。为实现产出内容的多样性,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论证方法,如因果论证、对比论证、解释说明137“2. The success of 21st-century life turns out to be a bitter-sweet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37期总第685期和反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论点、论据及其相互间关系,来选择适配的论证方法。为提高学生目标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连接稳固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目标短语进行分类复习。最后,可以让学生围绕“知足常乐”完成立论段落,至少使用本单元的三个目标短语。学生的产出成果先在小组内互评,每个小组选一个最好的向全班同学展示,由师生合作进行评价。“课堂教学中评学结合比评学分离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优化产出效果。四、促成活动评价与反思首先,促成活动基于教材文本,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将输入输出活动与思政主题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思考当今的社会文化现象,用英语传递中国智慧、交流思想观点,同时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文化内涵和思辨能力。在读、思、用的互动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塑造。其次,促成活动对准思政主题和育人目标,融合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产出任务既具有潜在交际价值又具有思想价值,能够激发学生将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应用相结合。整个促成活动链融合了语言知识传授、语言能力培养和正向价值塑造,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育才相统一的目标要求。最后,促成活动按照POA促成有效性的三个标准——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进行设计并组织实施,对准产出目标、应对产出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选择性学习并建构完成产出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形式与内容多样的促成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知识能力需求,助力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化表达。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几点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1.在评价环节教师如何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以实现“语言”与“思想”两个维度的同向同行评价,“使评价成为复习、巩固、强化新学知识的机会”,同时检验课程思政目标是否达成;2.目标语言项目的输入,重在语言内容与语篇结构方面,语言形式的输入也多为词汇短语,对复杂句型的输入方式和频率,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五、结语综上所述,英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而应更注重语篇的思想性,深挖教材文本中的思想内容、明确思政目标,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提升育人成效的必要前提。“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大学英语课程育人育才相统一的目标,教师需要融合语言与思想精心设计促成活动,并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本文笔者通过实践案例,探索如何运用“产出导向法”设计并实施读写课的促成活动,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思辨能力、培养正向价值。希望能对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大学英语读写课的具体实践层面发挥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外语,2017(3):348-358,438.[2]文秋芳.“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J].中国外语教育,2017(2):17-23,95-96.[3]邱琳.“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设计标准例析[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2):12-19,90.[4]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中国外语,2020(5):21-29.[5]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5):15-20,29.[6]刘正光,钟玲俐,任远. 落实新《指南》,对接“立德树人”新需求:“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修订的理念与特色[J].外语界,2021(2):25-30.[7]文秋芳,孙曙光.“产出导向法”驱动场景设计要素例析[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2):4-11,90.[8]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640.[9]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8(3):387-400.138
本文发布于:2024-02-07 22:37: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7316671658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