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
东盟正式接受了“印太”概念
作者:张洁
来源:《世界知识》 2019年第15期
张洁
6月22日至23日在曼谷举行的第34届东盟峰会正式通过了《东盟印太展望》(ASEAN
Outlook on Indo-Pacific,以下简称《展望》)。这是东盟发布的首份关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秩序的区域架构倡议,目标是“发挥东盟的集体领导作用,形成和塑造更密切的印太合作”,标志着东盟作为一支重要的区域力量正式接受了“印太”这个新的地缘概念。《展望》发表后,印度、日本和美国等方纷纷表示欢迎,希望以此为基础继续加强与东盟的合作。这是否说明东盟与美日印澳等国在印太秩序问题上的战略目标完全一致?未来它们如何互动,又会对地区秩序大调整产生怎样的影响?
印尼是《展望》的主要推手
近年来,随着主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太平洋与印度洋地区利益交汇的日趋深厚,原有亚太地区秩序逐渐进入解构与重组的重要历史阶段,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法国等都抛出各种印太构想,其中大多涉及对中国、对东盟的战略定位。以美国版“印太战略”为代表,制衡中国崛起的意图明显,拉拢东盟与之形成合力的意图也很明显。这是因为,东盟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是实现美国主导下的、以盟友与伙伴关系为依托的网络化安全联盟的重要一环。多数东盟国家的认知是,中美两国如何处理彼此的紧张关系将决定全球战略环境的未来走向。面对日趋激烈的大国博弈,东盟必须保持自身的团结性和在地区事务中的“中心”地位。基于这一判断,印尼开始着手制订东盟版的“印太愿景”。
制订新的地区愿景,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印太”新概念。按照东南亚学者的分析,虽然印尼、新加坡等国家很快接受“印太”概念并将其纳入外交话语体系。但对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却有着与美日澳等国不同的认知。东盟认为,“印太”概念将亚太和印度洋地区视为紧密融合、彼此连接的地区,塑造了一个单独的地缘战略舞台,东南亚正处于这一地理概念的中心位置,因此,“印太”概念的广泛使用有助于凸显东盟的战略价值。但东盟也很清楚,中国对“印太”概念抱有很强戒心,因为美国推动“印太战略”是为了平衡、限制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增长。因此,东盟强调接受“印太”概念但完全没有遏制中国的意图,而是出于将环印度洋合作与业已成熟的亚太合作连接在一起的考虑。
2018年初,印尼初步完成“印太愿景”(Indo-Pacific Vision)草案,随后,佐科总统和外长蕾特诺、海洋统筹部部长卢胡特等高官开始在东盟内部推介它,希望各国能够形成共识。最终,在今年6月东盟峰会上,与会各国领导人共同公布了《东盟印太展望》。根据早前透露出的信息,文件原名是《东盟印太愿景》,而非《东盟印太展望》。多位东南亚学者解释说,“展望”表达的是看法和立场,“愿景”代表的是行动计划和措施方案,两者有着微妙的差别。由于印太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地区各方的态度,不能完全由东盟决定,东盟并不想一步到位,而是希望根据地区大国的初步反应制定具体推动措施。这种谨慎体现了东盟一贯的协商一致、循序渐进外交特色。
“中心主义”与包容性
《东盟印太展望》主张建立一个基于东盟中心地位和开放、透明、包容与尊重国际法原则的地区新机制,其核心目标是:保持地区稳定与和平,这是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基石;维护东盟的统一性,避免成员国因大国博弈被迫选边站队;保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12:51: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7367878675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