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的名人故事

阅读: 评论:0


2024年12月14日发(作者:郑小瑛)

奥运冠军的名人故事

奥运冠军的名人故事

奥运冠军的名人故事1

《名声大震》第二季节目现场,几十台摄像机以及上百万双眼睛都正看着

一名身材婀娜的姑娘,这并不是她首次站在人们的目光里。

早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的时候,一位笑起来脸上有两个小酒窝,长得极

为漂亮的小姑娘,和她的搭档李娜站在女子十米跳台双人的金牌领奖台上,她

就是年仅16岁的天津姑娘桑雪。随后,她和她的队友又夺得了十米跳台团体冠

军。引得美联社惊呼“中国在悉尼奥运会中垄断了跳水比赛”。

其实早在这之前,桑雪就已经是多项跳水冠军的获得者。从1998年3月进

入国家队。到2001年短短四年间,桑雪完成了运动生涯的大满贯——在跳台上

与队友合作,她相继夺取了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金牌。各种运动会中加起

来获得的金牌数一共有15块之多。

面对接踵而来的金牌“大满贯”。人们都在赞誉她是跳水天才。但是只有

桑雪自己和她的教练们知道,这个身体单薄的小姑娘,能走到今天。付出了多

少艰辛和汗水。

1984年12月7日,桑雪身为旱产儿降落在这个美丽的人世间。因为早

产,她体质特别差,隔三差五地发烧。为了能让女儿锻炼出一个好的体格,于

是在她五岁那一年,父母将她送进了市少年宫练体操。在13岁那年,她又进入

了市业余跳水队。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她走上了艰辛的跳水之路。

职业运动生涯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没完没了的发烧,先天体质弱的桑雪要想

走向成功,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伤病,这也让桑雪起步就落后队友。超强训练

量对别的运动员来说只需要用毅力去克服,而对桑雪而言,单有毅力远远不

够。她还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

奥运冠军的名人故事2

那一幕,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使大家难以忘怀。2008年8月北

京奥运会最后一天男子马拉松比赛中,来自肯尼亚的22岁的选手塞缪尔·卡马

乌·万吉鲁一路高歌猛进,几乎是单独领跑,最终荣获冠军,并将奥运会最佳

第 1 页 共 9 页

成绩提高了近3分钟。

当奥委会主席罗格亲自为他戴上奖牌时,肯尼亚举国欢腾,许多年轻人从

家里跑到街上,高呼着万吉鲁的名字。

万吉鲁从北京回到国内,从机场到他下榻的宾馆,一路上,都是欢迎他的

人群。万吉鲁陶醉在这巨大的幸福之中。

回国后,万吉鲁受到肯尼亚总统和政府官员的亲切接见。随后,各种荣

誉、巨额奖金,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他用这些奖金在首都内罗华和自己

的家乡各购买了一幢别墅,接着,他又购置了豪华奔驰车、游艇,雇请了女

仆、管家和保镖。

各大报刊都在连篇累牍地报道他的事迹,他到处接受采访、做演讲,他成

了肯尼亚的国家英雄。每到一处,他都享受英雄级别的欢迎。出行有飞机、小

车,身边有高大威猛的保镖护驾。

为了体现自己的非凡地位,他每天回到家里,要求家人和仆人必须站成一

排列队鼓掌,欢迎他回来。

1986年11月,万吉鲁出生在肯尼亚东非大裂谷的尼亚霍鲁鲁市,家境非

常贫穷,只有一间破草屋。他从来没有吃饱过,衣物仅够遮羞。15岁之前,从

没有穿过鞋,整天光着脚丫子四处奔走觅食。

2001年,15岁的万吉鲁在肯尼亚参加一个越野长跑,获得冠军。一名日本

田径教练在现场看上了这个光着脚丫子、身材纤细、肌肉健硕的孩子,觉得这

孩子很有培养前途。于是,将万吉鲁带到日本练习中长跑。也就是在那一年,

他才第一次穿上了鞋子。

获得北京奥运会马拉松冠军后,对于曾经一贫如洗的万吉鲁来说,一切都

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有的是钱了,钱给他带来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荣耀。他

疯狂地挥霍金钱,吃喝玩乐,纸醉金迷。他喜欢去泡吧、去夜总会,那里有成

群的美女会伴在他左右、听候他差遣、供他享乐。

2011年5月15日,万吉鲁在外面喝得醉醺醺地回到家,发现妻子带着孩

子出去了。百无聊赖的他转身又跑到一家夜总会去了。许多妖艳的女子顾盼生

辉,向他眉目传情。醉眼迷离中,他看中了一个女人,并将这女人带回了家过

第 2 页 共 9 页

夜。万吉鲁的妻子回来了,她撞见了这令她伤心的一幕。她转身冲出屋外,高

声叫嚷着。

万吉鲁慌了,他想要制止妻子的喊叫。他跑到阳台,看到妻子已跑远,他

不假思索地从别墅二楼6米高的阳台上跳了下去。

万吉鲁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当场死亡。

24岁的万吉鲁猝然离去的消息令肯尼亚举国震惊。肯尼亚《国家报》一针

见血地指出,失控的名利、欲望和全民浮躁杀死了奥运会马拉松冠军万吉鲁。

万吉鲁之死,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奥运冠军的名人故事3

2012年7月28日,伦敦奥运会拉开帷幕。奥运赛场上,产生了一枚又一

枚金牌,一个又一个奥运冠军。每一个冠军站在领奖台上,都引发人们无数的

艳羡和感慨。然而鲜花和光环的背后,不仅仅是他们的汗水和泪水,更有一个

个默默无闻坚定支持他们的父亲母亲。

当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身边撒娇时,他们的父母却要忍着长年无法见面的

想念之苦;当他们的父母忍受病痛折磨时,却仍要瞒着孩子,不愿他们为自己担

心;而当他们身处非议与指责的风口浪尖时,仍是父母坚定地站在他们身后,为

他们疗伤,成为他们安歇的港湾。

这就是奥运英雄的父母,他们比一般的父母付出更多,舍弃更多,唯一希

望得到的,就是孩子能够健康、开心地生活。本期,我们特别搜集和整理了多

位奥运英雄和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让我们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付出与割舍,

才成就了一个个优秀的运动员。“他努力了,如果有一天他不再优秀,希望大

家可以原谅他”起跑—跨越—摔倒,伦敦碗110米栏比赛现场突然发生的一

切,让刘学根夫妇有些措手不及。

“翔翔。”妻子吉粉花情不自禁唤出儿子刘翔的小名,随即,眼泪汹涌而

出。而刘学根指间的香烟掉在了地上。这一天是2012年8月7日,上午10点

45分,身在伦敦的刘学根夫妇正在观看儿子的比赛,但儿子却又出“状况”

了。

4年前,同样是在110米栏的比赛现场,儿子因伤退赛。后面的故事,几

第 3 页 共 9 页

乎所有人都知道,错愕、同情、口水、质疑和谩骂久久未能平息。儿子退赛后

的第12小时,刘学根见到了他,他正趴在一张平板椅上做治疗,表情痛苦。刘

学根走上去,拍拍他的后背,儿子回头看了父亲一眼,又把头深埋下去,仿佛

在抽泣。没有交流,但刘学根知道,这将是他们一家人难眠的夜晚。

如今,4年过去了,刘翔竟然摔倒在比赛现场。想想上次儿子埋头哭泣的

情景,刘学根突然有些害怕去面对。可这么多年,儿子其实已经很努力了,刘

学根觉得,于心来说,该是无愧的。

北京奥运会退赛后,有一段时间,刘翔曾对自己的运动生涯有过重新的思

考,他与刘学根进行过一次长谈:“爸,我不想练了,退役算了。”少顷,他

又开始分析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利弊。看在眼里的刘学根明白儿子承受的压

力和他心里的苦闷,这让做父亲的他心里沉甸甸的。

最终,刘翔还是选择了“一条压力更大的路,他没有回头”,从来不愿挨

刀的他给教练孙海平打了个电话:“师傅,我想彻底治好这个伤,我决定手

术。”那一刻,刘学根看到了儿子眼神中的坚定,同时又有些心酸:“我只是

个平凡的父亲,想给孩子最好的呵护,让他不受伤害。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

情,我却做不到。”经过伤后107天漫长等待,刘翔前往休斯敦进行手术。

“小家伙特别开心,他知道自己会完全康复,所以他刚才还抱拳谢谢所有

人。”刘学根和所有前往送行的人一样,期待手术能够让儿子的伤病彻底治

愈,也能够去除他心里的阴影。母亲吉粉花怕是最高兴的人,“我盼望这天已

经很久了。终于可以天天和儿子在一起了。”号称和儿子穿的是母子装的吉粉

花,将赴美全程陪同儿子。手术时间定得匆忙,决定让吉粉花陪同前往是一周

前才决定的,“为了陪儿子,再大困难、再多的事情我都能扔下。”吉粉花的

箱子里有不少东西是为儿子准备的,八角、桂皮、各种煲汤的中药材以及瓶瓶

罐罐的调料。为了当好“大厨”,吉粉花很是下了一番苦心。她心疼儿子,更

珍惜这朝夕相处的日子。吉粉花疼爱儿子,当年,就是因为心疼,她不赞同儿

子练体育。“翔翔的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三名,我觉得今后考个名牌大学没什么

问题。”作为传统的上海女子,平平安安地同家人过一生,曾是吉粉花最大的

幸福。

第 4 页 共 9 页

最初,高难度和高运动量的训练让小刘翔经常练到吐,晚上躺在床上,膝

盖内侧被栏架磕破的伤口总会隐隐作痛。一次比赛中的意外扭伤,令吉粉花下

定决心让儿子做回“正常人”。不久后,刘翔背着书包,离开了训练基地。但

教练孙海平不忍心看到刘翔这样一名大有前途的运动员,半途而废。

“那天雨很大,我领着翔翔到孙海平教练给联系的华山医院去看膝伤。刚

一下车,就看到孙教练打着伞在车站接我们,他还忙着帮我们办复查手续。”

就这样,孙海平用他的真心唤回了一颗明日之星。

就像当年父母给刘翔取名的寓意,刘翔真的“展翅高飞”了,2002年,他

在釜山亚运会中拿到金牌。那时,刘翔和父母还住在上海真北路的弄堂里,老

邻居们张罗着在居委会摆了两桌庆功酒。每家出一个菜,懂电工的还在门口拉

上两盏小灯,二三十个人在一块儿喝着老酒、吃着小菜、谈论着刘翔。“现

在,要见到刘翔,难啊!从小看着他长大,那时候我们就觉得他是个懂事又有出

息的孩子,老刘真是好福气。”那场面,仍令刘学根和吉粉花难以忘怀。

老刘的确是“好福气”,刘翔之后多次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可

外人看到的都是刘翔给刘学根夫妇带来的荣耀,谁又能真正体会到,夫妇俩这

些年对儿子的牵肠挂肚,还有那种荣誉里夹杂着的担忧与心疼。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质疑、讽刺、辱骂的`口水曾让退赛的刘翔

一度身处漩涡之中,刘学根夫妇跟着儿子,一起承受了太多。“现在刘翔是国

家的儿子,等奥运会后才能还给我。如果有一天刘翔不再优秀,希望大家可以

原谅他。”吉粉花面对媒体曾说出这样的话,让人心疼又心酸。

4年过去了,脚伤时好时坏的刘翔“能否最终走到理想的结局,没有人知

道”,这是教练孙海平的忐忑,也是刘学根夫妇的忐忑,但他们却发现,相比

周围的人,儿子的决心越发坚定起来。

2009年9月20日,刘翔在上海黄金大奖赛上以13秒15的成绩夺得亚

军,宣告自己的归来;2010年初的多哈室内世锦赛,脚伤的反复让刘翔和师傅

始终处于无奈的状态,但他还是告诉所有人自己夺冠的决心没有丢;室内赛战绩

不佳的刘翔在上海钻石联赛同样没有出色的表现,13秒40的成绩第一次不敌

队友史冬鹏。然而,在随后的广州亚运会上,当人们以为刘翔雄风不再时,他

第 5 页 共 9 页

又以13秒09夺冠。为了能够回到巅峰,很多人难以想象刘翔的付出。他在

2011年室内赛季结束后,又选择了更改起跑方式,从八步改为七步上栏。“这

是一次赌博,但是刘翔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丝机会。”

在刘翔摔倒在伦敦奥运赛场之后,吉粉花做客国内某网站访谈时,说:

“他已经努力了,希望大家都要原谅他。”这是一个母亲的偏袒吗不,它应该

是藏在一个母亲内心最深处的“心里话”,她要的不是冠军,而是一个健康快

乐的儿子。

8年,坚守善意的谎言

“人生的路线图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选择,什么样的路线都要靠自己去

走完!”吴敏霞在微博个人介绍中写下这样一行文字,为梦想她坚持了又一个4

年。但她怎么会知道,为了她的梦想,父母竟将“善意的谎言”坚持了8年。

用父亲吴珏明的话说:这是让孩子放心的最好方式,毕竟,孩子也不容易。

从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开始,吴敏霞已经连续3次入选奥运跳水队阵

容,这是这个家庭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但吴珏明夫妇一想到女儿一个人扛着那

么多事情,心里总会不自觉地疼。“妹妹懂事,电话里总是只讲好的,有时明

明碰到困难,也会告诉我们一切都好。世上哪个做父母的不担心孩子但她既然

不说,我们也不问,只是嘱咐几句,尤其要她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妹妹”

是全家人对吴敏霞的昵称。

父母都非常爱这个懂事的孩子。这些年,虽然吴敏霞回家的日子屈指可

数,可父母还是把家中唯一一间朝南的卧房留给了她。舒服的公主床、宽敞的

大衣柜,还有飘窗外一览无余的好风景,每天都在苦等主人回家。卧室里,除

了一张放大的肖像照片,其余的装饰品就是吴敏霞亲手绣制的十字绣。床头正

中央,一个绣有“感恩母亲”的抱枕是吴敏霞送给妈妈的礼物。每次看到这些

十字绣,妈妈就像看到了她。

在朝南的书房里,吴珏明专门请人订做了一排展示柜。隔着玻璃,满满的

奖牌和奖杯承载着吴敏霞跳水生涯的荣光,每一件都是一段故事。女儿不常回

来,吴珏明就时常到荣誉柜前看一看,那里记载着女儿这些年走过的路。为了

能让吴敏霞全身心地进行训练和比赛,吴珏明夫妇很少跟女儿说家里的事,女

第 6 页 共 9 页

儿已经那么懂事,他们又怎么忍心再给她添负担。

有一次,吴珏明因为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夫妻俩商量好要对女儿“封

锁”消息。可吴敏霞几次打电话回家都是妈妈接电话,而爸爸不是“加班”就

是“工作应酬”,吴敏霞最终拨通爸爸的手机。躺在病床上的吴钰明强打精

神,说自己“正在外面忙”,听父亲在电话那端平安无事,吴敏霞这才安了

心。

这样的“虚惊”不止一次。吴敏霞的外公外婆去世的时候,吴珏明也没有

告诉女儿,“可孩子好像有预感一样,打来电话问我们老人好不好,我们只能

硬着头皮说‘好好好、一切都没有问题’。”不仅如此,就连8年前自己患了

乳腺肿瘤,一直都在化疗的事实,母亲朱金妹也没有告诉吴敏霞,只是说自己

得了乳腺增生。

当真相变成一种伤害的时候,我们便没有第二种选择。吴珏明夫妇也是如

此,他们只能一次又一次选择“谎言”。这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吴珏明

夫妇坚持了8年。吴珏明说,这些年家里人都养成了24小时开机的习惯,无论

任何时候,他们都会把手机带在身边,生怕漏掉了吴敏霞的电话。“其实妹妹

电话打得不算太多,她训练忙,也怕说多了我们会担心,这些我们都明白。但

只要联系,我们都开心。”

伦敦奥运会之前,吴敏霞胯骨关节的伤势有反复的迹象,每天都要接受针

灸治疗,她打电话的频率更少了。吴珏明知道,女儿是怕他们担心。那段日

子,吴珏明总觉得心里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对他而言,和金牌相比,女儿的身

体才是第一位的。

2012年5月的一个下午,吴敏霞意外地回了趟家,是为了参加一次会议。

吴珏明只记得,女儿回家倒头就睡。几个小时后,又收拾好行李出发了。一直

到送女儿出门,夫妇俩什么也没有问,嘴边有好多话都被硬生生咽了回去,他

们怕问多了给女儿添负担。女儿走后,吴珏明打开电脑在女儿的微博上找寻蛛

丝马迹,尽管知道找到的希望不大,但他还是想去看看,就图一个心安。7月

24日抵达伦敦后,吴珏明夫妇被赞助商带着看了不少景点,但一路上,却有些

心不在焉,他们心里一直想着女儿。有几次,走到某个景点的时候,吴珏明就

第 7 页 共 9 页

想:如果女儿在身边该多好。但随即他就笑起了自己,这么多年,他们早已经

明白,女儿并不完全属于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这种事情,我不去想更不敢

想”。伦敦时间8月6日,吴敏霞在女子三米跳板决赛中发挥出色,以414分

的成绩摘得奥运冠军奖牌。与此同时,她也得知了父母8年来所坚守的“善意

谎言”。

“谎言”背后的无奈大概只有吴珏明夫妇自己懂,但他们始终相信:这是

让孩子放心的最好方式。

分离,让思念和等待成为主题

分离,要么让人依依不舍,要么让思念更加浓重。对于这些长年封闭训练

的运动员来说,与家人的分离是必然的事,并且一分就很久。这是60多岁的李

相民第一次出国,他要去见两年未曾谋面的女儿。他拾掇好割下不久的麦子,

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一个乡村出发,目的地是伦敦。他的第五个女儿李雪英首

次代表中国,参加举重女子58公斤级的比赛。李相民的四女儿李雪久也曾是举

重世界冠军,后来因为伤病,没能参加奥运会。

“姐妹俩都一样,比赛之前从来不给家里打电话,怕家里担心。她们感情

好,有什么事,雪英都会跟姐姐说。”2012年的全国锦标赛上,李雪英以超世

锦赛冠军13公斤的优异成绩夺冠,并拿到了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姐姐未能实

现的梦想,在李雪英身上变成了现实,这大概就叫梦想的延续吧,这让一家人

都感到欣慰。李相民已经有1年多没有见到小女儿了,只在一个月前通过一次

电话。电话里,女儿告诉他:“没什么事你们就别给我打了,我有事或者想你

们了,就会给你们打电话。”平时,李雪英几乎一直关机。李相民不敢给女儿

打,怕影响她的训练。

李雪英知道,“父母其实也挺想给我打电话的,却一直没打,能够忍到这

个份儿上,我也只有靠出好成绩来回报他们了。”7月31日,李雪英破奥运纪

录,以总成绩246公斤在58公斤级女举项目上勇争桂冠,摘中国第8金!

赛后,李相民接受采访时,一谈到女儿便热泪盈眶。“我们家雪英已经快

两年没有回过家了,却一直往家里寄钱。”当被问及最想跟女儿说什么时,李

相民声音哽咽着说:“闺女,赶紧回家吧,爸爸不需要你寄钱,就希望能见到

第 8 页 共 9 页

你。”也许只有老人自己知道,思念在心里潜藏了多久伦敦当地时间7月31日

晚,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决赛中,林清峰为中国再拿下一块金牌。

今年23岁的林清峰出生在厦门一个清贫之家,父亲林志仁是搬运工,母亲

叶雀则做钟点工。林清峰每次试举之前,母亲叶雀就会默默地站起来,走到客

厅旁小屋的神龛前“拜拜”(闽南语,拜神),为儿子祈福。

林清峰夺冠后,几个月来都吃不好睡不好的叶雀兴奋不已,她在家里等着

儿子,希望儿子能早点回来,为他做顿好吃的。因为每次看到儿子为了保持体

重吃得很少,连“喝水都只敢用舌尖轻触”,她就特别心痛。

而林志仁除了要杀鸡宰鸭好好庆祝一番之外,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让全

家人补照一张“全家福”。林清峰练习举重这10年来,和家人聚少离多;最长

一次有6年半没有见面,以至于在第十届“全运会”比赛时,林志仁竟然没有

认出上场的是自己的儿子。照一张全家福本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它却成了林志

仁的心愿,不难想象,这心愿里装着多少林志仁对儿子的想念。

这些冠军们与家人的故事,带给我们很多感动。冠军的运动员生涯会结

束,但亲情故事却永远不会终止,因为在父母眼中,他们不仅仅是冠军,更是

自己最亲最爱的孩子。

第 9 页 共 9 页


本文发布于:2024-12-15 22:51: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342742855557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儿子   女儿   没有   父母   孩子   肯尼亚   比赛   夫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网站地图1 网站地图2 网站地图3 网站地图4 网站地图5 网站地图6 网站地图7 网站地图8 网站地图9 网站地图10 网站地图11 网站地图12 网站地图13 网站地图14 网站地图15 网站地图16 网站地图17 网站地图18 网站地图19 网站地图20 网站地图21 网站地图22/a> 网站地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