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展示:SiC BJT精准模型的开发

阅读: 评论:0

最新成果展示:SiC BJT精准模型的开发

最新成果展示:SiC BJT精准模型的开发

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的飞速发展成功激励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其中双极结型晶体管(BJT)是电机可变速驱动装置或不间断电源装置等电力转换器的核心开关元件。因此,BJT中载流子输运与电流放大模型的精确开发将有力推进BJT器件的设计与研发,这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产业升级与更新换代具有重大意义。

近期,天津赛米卡尔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依托先进的仿真设计平台成功开发出了BJT器件的精准计算模型,有效地助力研究人员揭示物理机理并进行器件结构优化。基于该模型计算得到的电流增益曲线 [图1(a)和(b)] 与文献中报道的实验曲线 [图1(c)和(d)] 的趋势高度吻合[1]。

              

 

图1(a)仿真计算的典型功率BJT的Gummel特性曲线;(b)仿真计算的发射极电流增益随集电极电流变化的特性曲线;(c)实验测得的典型功率BJT的Gummel特性曲线;(d)实验测得的发射极电流增益随集电极电流变化的特性曲线

另外,如图2中所示,通过该模型在共发射极工作模式下的输出特性曲线,可以明显观察到厄利效应(Early effect)。发射结反偏与集电结反偏的击穿特性曲线分别如图3(a)和(b)所示。

图2仿真计算的典型功率BJT的共发射极输出特性曲线

图3(a)发射结反偏击穿特性曲线;(b)集电结反偏击穿特性曲线

参考文献

[1]元磊. 高性能4H-SiC BJT器件设计及制备技术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

本文发布于:2024-01-28 08:36: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40218861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精准   模型   成果   最新   SiC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网站地图1 网站地图2 网站地图3 网站地图4 网站地图5 网站地图6 网站地图7 网站地图8 网站地图9 网站地图10 网站地图11 网站地图12 网站地图13 网站地图14 网站地图15 网站地图16 网站地图17 网站地图18 网站地图19 网站地图20 网站地图21 网站地图22/a> 网站地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