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由尤雨溪开发,一开始是个人项目,目前由饿了么团队进行维护。vue近几年来特别的受关注,三年前的时候angularJS霸占前端JS框架市场很长时间,接着react框架横空出世,因为它有一个特性是虚拟DOM,从性能上碾轧angularJS,这个时候,vue1.0悄悄的问世了,它的优雅,轻便也吸引了一部分用户,开始受到关注,16年中旬,VUE2.0问世,不管从性能上,还是从成本上都隐隐超过了react,火的一塌糊涂,这个时候,angular开发团队也开发了angular2.0版本,并且更名为angular,吸收了react、vue的优点,加上angular本身的特点,也吸引到很多用户,目前已经迭代到5.0了。友情提示注意下vue的诞生时间,如果正好有小伙伴在面试,被问到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并且使用vue的,你要是回答用了5、6年了那场面就十分尴尬了。
起初facebook在建设instagram(图片分享)的时候,因为牵扯到一个东西叫数据流,那为了处理数据流并且还要考虑好性能方面的问题,Facebook开始对市场上的各种前端MVC框架去进行一个研究,然而并没有看上眼的,于是Facebook觉得,还是自己开发一个才是最棒的,那么他们决定抛开很多所谓的“最佳实践”,重新思考前端界面的构建方式,他们就自己开发了一套,果然大牛创造力还是很强大的。
React 起源于 Facebook 的内部项目,因为该公司对市场上所有 JavaScript MVC 框架,都不满意,就决定自己写一套,用来架设Instagram 的网站。做出来以后,发现这套东西很好用,就在2013年5月开源了。
vue的官网中说它是一款渐进式框架,采用自底向上增量开发的设计。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渐进式框架。在声明式渲染(视图模板引擎)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添加组件系统(components)、客户端路由(vue-router)、大规模状态管理(vuex)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框架。Vue从设计角度来讲,虽然能够涵盖所有这些内容,但是你并不需要一上手就把所有东西全用上,因为没有必要。无论从学习角度,还是实际情况,这都是可选的。声明式渲染和组建系统是Vue的核心库所包含内容,而客户端路由、状态管理、构建工具都有专门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相互独立,你可以在核心的基础上任意选用其他的部件,不一定要全部整合在一起。可以看到,所说的“渐进式”,其实就是Vue的使用方式,同时也体现了Vue的设计的理念。
react主张函数式编程,所以推崇纯组件,数据不可变,单向数据流,当然需要双向的地方也可以手动实现,比如借助 onChange 和 setState 来实现一个双向的数据流。而vue是基于可变数据的,支持双向绑定,它提供了v-model这样的指令来实现文本框的数据流双向绑定。
vue推荐的做法是webpack+vue-loader的单文件组件格式,vue保留了html、css、js分离的写法,使得现有的前端开发者在开发的时候能保持原有的习惯,更接近常用的web开发方式,模板就是普通的html,数据绑定使用mustache风格,样式直接使用css。其中<style>标签还提供了一个可选的scoped属性,它会为组件内 CSS 指定作用域,用它来控制仅对当前组件有效还是全局生效。
模板和JSX是各有利弊的东西。模板更贴近我们的HTML,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思考语义结构,更好地结合CSS的书写。
同时vue也支持JSX语法,因为是真正的JavaScript,拥有这个语言本身的所有的能力,可以进行复杂的逻辑判断,进行选择性的返回最终要返回的DOM结构,能够实现一些在模板的语法限制下,很难做到的一些事情。
用过react的开发者可能知道,react是没有模板的,直接就是一个渲染函数,它中间返回的就是一个虚拟DOM树,React推荐的做法是 JSX + inline style, 也就是把HTML和CSS全都写进JavaScript了,即'all in js'。JSX实际就是一套使用XML语法,用于让我们更简单地去描述树状结构的语法糖。在react中,所有的组件的渲染功能都依靠JSX。你可以在render()中编写类似XML的语法,它最终会被编译成原生JavaScript。不仅仅是 HTML 可以用 JSX 来表达,现在的潮流也越来越多地将 CSS 也纳入到 JavaScript 中来处理。JSX是基于 JS 之上的一套额外语法,学习使用起来有一定的成本。
vue提供了CLI 脚手架,可以帮助你非常容易地构建项目。全局安装之后,我们就可以用 vue create命令创建一个新的项目,vue 的 CLI 跟其他 CLI不同之处在于,有多个可选模板,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可以让用户自定义选择需要安装的模块,还可以将你的选择保存成模板,便于后续使用。
极简的配置,更快的安装,可以更快的上手。它也有一个更完整的模板,包括单元测试在内的各种内容都涵盖,但是,它的复杂度也更高,这又涉及到根据用例来选择恰当复杂度的问题。
React 在这方面也提供了 create-react-app,但是现在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而要注意的是这些限制是故意设计的,这有它的优势。例如,如果你的项目需求非常简单,你就不需要自定义生成过程。你能把它作为一个依赖来更新。
vue是实现了双向数据绑定的mvvm框架,当视图改变更新模型层,当模型层改变更新视图层。在vue中,使用了双向绑定技术,就是View的变化能实时让Model发生变化,而Model的变化也能实时更新到View。
Vue采用数据劫持&发布-订阅模式的方式,vue在创建vm的时候,会将数据配置在实例当中,然后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对数据进行操作,为数据动态添加了getter与setter方法,当获取数据的时候会触发对应的getter方法,当设置数据的时候会触发对应的setter方法,从而进一步触发vm的watcher方法,然后数据更改,vm则会进一步触发视图更新操作。
react是单向数据流,react中属性是不允许更改的,状态是允许更改的。react中组件不允许通过this.state这种方式直接更改组件的状态。自身设置的状态,可以通过setState来进行更改。在setState中,传入一个对象,就会将组件的状态中键值对的部分更改,还可以传入一个函数,这个回调函数必须向上面方式一样的一个对象函数可以接受prevState和props。通过调用this.setState去更新this.state,不能直接操作this.state,请把它当成不可变的。
调用setState更新this.state,它不是马上就会生效的,它是异步的。所以不要认为调用完setState后可以立马获取到最新的值。多个顺序执行的setState不是同步的一个接着一个的执行,会加入一个异步队列,然后最后一起执行,即批处理。
setState是异步的,导致获取dom可能拿的还是之前的内容,所以我们需要在setState第二个参数(回调函数)中获取更新后的新的内容。
vue中diff算法实现流程
react中diff算法实现流程
React会逐个对节点进行更新,转换到目标节点。而最后插入新的节点,涉及到的DOM操作非常多。diff总共就是移动、删除、增加三个操作,而如果给每个节点唯一的标识(key),那么React优先采用移动的方式,能够找到正确的位置去插入新的节点。
vue会跟踪每一个组件的依赖关系,不需要重新渲染整个组件树。而对于React而言,每当应用的状态被改变时,全部组件都会重新渲染,所以react中会需要shouldComponentUpdate这个生命周期函数方法来进行控制。
指令 (Directives) 是带有 v-
前缀的特殊特性,指令的职责是,当表达式的值改变时,将其产生的连带影响,响应式地作用于 DOM。
vue中提供很多内部指令供我们使用,它可以让我们进行一些模板的操作,例如有时候,我们的data中的存放的数据不是个简单的数字或者字符串,而是数组Array类型,这个时候,我们要把数组的元素展示在视图上,就需要用到vue提供的 v-for 指令,来实现列表的渲染。
因为react中没有v-for指令,所以循环渲染的时候需要用到map()方法来渲染视图,并且将符合条件的元素放入一个新数组返回。
vue中的每个组件内部自动实现了shouldComponentUpdate
的优化,在vue里面由于依赖追踪系统的存在,当任意数据变动的时,Vue的每一个组件都精确地知道自己是否需要重绘,所以并不需要手动优化。用vue渲染这些组件的时候,数据变了,对应的组件基本上去除了手动优化的必要性。而在react中我们需要手动去优化其性能,但是当数据特别多的时候vue中的watcher也会特别多,从而造成页面卡顿,所以一般数据比较多的大型项目会倾向于使用react。在react官网中,官方也建议我们使用React来构建快速响应的大型 Web 应用程序。
当props或state发生改变的时候会触发shouldComponentUpdate
生命周期函数,它是用来控制组件是否被重新渲染的,如果它返回true,则执行render函数,更新组件;如果它返回false,则不会触发重新渲染的过程。
有的时候我们希望它在更新之前,和之前的状态进行一个对比,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重写shouldComponentUpdate
来避免不必要的dom操作,对比当前的props或state和更新之后的nextProps或nextState,返回true时 ,组件更新;返回false,则不会更新,节省性能。
shouldComponentUpdate(nextProps, nextState) { if (this.props.a !== nextProps.a) { return true; } if (this.state.b !== nextState.b)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我们也可以创建一个继承React.PureComponent的React组件,它自带shouldComponentUpdate
,可以对props进行浅比较,发现更新之后的props与当前的props一样,就不会进行render了。
class Test extends React.PureComponent{ constructor(props){ super(props); } render(){ return <div&{this.props.a}</div> }}
由于React.PureComponent进行的是浅比较,也就是说它只会对比原对象的值是否相同,当我们的props或state为数组或者对象这种引用类型的时候,我们修改它的数值,由于数据引用指针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组件也是不会重新渲染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进行深拷贝,创建一个新的对象或数组,将原对象的各项属性的'值'(数组的所有元素)拷贝过来,是'值'而不仅仅是'引用地址'。我们可以使用slice()方法:
dos = dos.slice();
或者引入immutable库来实现数据不可变。
native指的是使用原生API来开发App,比如ios使用OC语言,android使用java。
vue和Weex进行官方合作,weex是阿里巴巴发起的跨平台用户界面开发框架,它的思想是多个平台,只写一套代码,weex允许你使用 vue 语法开发不仅仅可以运行在浏览器端,还能被用于开发 iOS 和 Android 上的原生应用的组件。即只需要编写一份代码,即可运行在Web、iOS、Android上。
weex相对来说上手比较简单,安装vue-cli之后就可以使用,学习门槛低,但是它的社区目前还处于成长期,react native的社区非常成熟活跃,有非常丰富的组件可供扩展。
react native是Facebook在2015年3月在F8开发者大会上开源的跨平台UI框架,需针对iOS、Android不同编写2份代码,使用react native需要按照文档安装配置很多依赖的工具,相对比较麻烦。weex的思想是多个平台,只写一套代码,而react-native的思想是多个平台可以写多套代码,但其使用的是同一套语言框架。
weex的目标在于抹平各个平台的差异性,从而简化应用开发。而react-native承认了各个平台之间的差异,退而求其次,在语言和框架层面对平台进行抽象,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解决多平台开发的问题。
服务端渲染核心在于方便seo优化,后端先调用数据库,获得数据之后,将数据和页面元素进行拼装,组合成完整的html页面,再直接返回给浏览器,以便用户浏览。
2016 年 10 月 25 日, Next.js,一个 React 的服务端渲染应用框架。几小时后,与 Next.js 异曲同工,一个基于 Vue.js 的服务端渲染应用框架应运而生,我们称之为:Nuxt.js。
服务端渲染支持流式渲染,因为HTTP请求也是流式,Vue 的服务端渲染结果可以直接 pipe 到返回的请求里面。这样一来,就可以更早地在浏览器中呈现给用户内容,通过合理的缓存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升服务端渲染的性能。
Next是一个React框架,允许使用React构建SSR和静态web应用
【初始化阶段(4个)】
(1)beforeCreate
此钩子函数不能获取到数据,dom元素也没有渲染出来,此钩子函数不会用来做什么事情。
(2)created
此钩子函数,数据已经挂载了,但是dom节点还是没有渲染出来,在这个钩子函数里面,如果同步更改数据的话,不会影响运行中钩子函数的执行。可以用来发送ajax请求,也可以做一些初始化事件的相关操作。
(3)beforeMount
代表dom节点马上要被渲染出来了,但是还没有真正的渲染出来,此钩子函数跟created钩子函数基本一样,也可以做一些初始化数据的配置。
(4)mounted
是生命周期初始化阶段的最后一个钩子函数,数据已经挂载完毕了,真实dom也可以获取到了。
【运行中阶段(2个)】
(5)beforeUpdate
运行中钩子函数beforeUpdate默认是不会执行的,当数据更改的时候,才会执行。数据更新的时候,先调用beforeUpdate,然后数据更新引发视图渲染完成之后,再会执行updated。运行时beforeUpdate这个钩子函数获取的数据还是更新之前的数据(获取的是更新前的dom内容),在这个钩子函数里面,千万不能对数据进行更改,会造成死循环。
(6)updated
这个钩子函数获取的数据是更新后的数据,生成新的虚拟dom,跟上一次的虚拟dom结构进行比较,比较出来差异(diff算法)后再渲染真实dom,当数据引发dom重新渲染的时候,在updated钩子函数里面就可以获取最新的真实dom了。
【销毁阶段(2个)】
(7)beforeDestroy
切换路由的时候,组件就会被销毁了,销毁之前执行beforeDestroy。在这个钩子函数里面,我们可以做一些善后的操作,例如可以清空一下全局的定时器(created钩子函数绑定的初始化阶段的事件)、清除事件绑定。
(8)destoryed
组件销毁后执行destroyed,销毁后组件的双向数据绑定、事件监听watcher相关的都被移除掉了,但是组件的真实dom结构还是存在在页面中的。
添加keep-alive标签后会增加active和deactive这两个生命周期函数,初始化操作放在actived里面,一旦切换组件,因为组件没有被销毁,所以它不会执行销毁阶段的钩子函数,所以移除操作需要放在deactived里面,在里面进行一些善后操作,这个时候created钩子函数只会执行一次,销毁的钩子函数一直没有执行。
【初始化阶段(5个)】:
(1)getDefaultProps:实例化组件之后,组件的getDefaultProps钩子函数会执行
这个钩子函数的目的是为组件的实例挂载默认的属性
这个钩子函数只会执行一次,也就是说,只在第一次实例化的时候执行,创建出所有实例共享的默认属性,后面再实例化的时候,不会执行getDefaultProps,直接使用已有的共享的默认属性
待完成。。。
本文发布于:2024-01-28 14:33: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42361081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