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儿童课程改革,本质都是预想通过更好的学校教育来创造更好的社会,因此未来在追逐全球共同利益中体现本国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儿童课程都必将从“知识传授”向“知识构建”转变,学习也必将从“知识接受(学什么)”向“知识理解(核心素养)”转变,教师也应从“教什么”到“怎样教”过渡,以至于最终培养一种具有面向与适应新时代资质与能力的人。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一定会充满各种不确定性,是或然,或然不可测,所谓不可测者,即不能预知或预定其是如何也。
具体底个体底事物之成为若彼或若此,其中皆有偶然之成分。儿童编程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不同条件思考灵活且开放的个人,全局性、系统性、规划性、灵活性的思维能力是我们面向未来多变世界的必备技能,思维技能的教育应作为当代教育目标之一,应逐步建立思维能力教育在教育进程中的基础性地位。面对目前火热的儿童编程教育,我们不应该将过多的关注点放在儿童学习编程能得到什么或成为什么,应当抛弃这些稍显功利色彩的目的,同时社会与家庭应避免对儿童编程的“盲目跟风”与“教育焦虑”,将儿童编程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性及功用性的能力培养形式,以儿童编程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转变与提升为目标,聚焦于编程教育过程中儿童问题思维、算法思维、批判思维、合作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体现在儿童未来面临不确定性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增长儿童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不可替代”的能力,方能展现儿童编程教育的精髓所在,做到儿童编程教育真为儿童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挑战着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未来儿童面对的都将是各种“不确定性”的问题,绝不是靠记住正确答案就能够解决的,之所以说是合理路径而不是正确路径,是因为未来人类面对的诸多问题不大可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主要在于人类可能选择受益的不同方面而采取相应措施。纵观近两次的PISA结果,中国学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排首位,并且远超于其他国家的学生,但唯独基于计算机解决问题项目成绩落后,这一结果也引起国内外教育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教育的目标体现在成绩这一结果性评价上,而更应该聚焦在有意义的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过程,切实践行“没有正确答案”的教育,培养创造力的教育,获取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普遍被需要的生存技能的教育,这才是教育所应关注的真问题。儿童编程教育直指儿童问题思维的养成,因为编程活动没有既定确切的目标与答案,即便是基于特定项目的制作,与其他基础性课程的学习相比,也是相对开放的探索活动,并且编程思维及行为方式与基础学科课程或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更需要儿童不断地寻找线索形成问题链,分析问题赋予其意义,选择最合适的行为方式以至达到解决的问题。同时教育建立在问题的形成与解决的基础上而非知识的灌输过程这一事实意味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经验,使学习者成为问题提出与解决者比传授给他们现有的知识与应试的技能更加具有现实与长远意义,并且在此过程中更能帮助个体增长与发展高阶思维能力,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养成或许是助力未来儿童能力发展的第一步。
合作思维。程序创作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并不是独立的,需要学习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交流沟通,以此将学习成果最大化。当代儿童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一代,电子设备已经渗透入他们生活方方面面,我们不可否认技术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但同时技术与学习的融合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长期技术设备的使用有时会使每个儿童存在于自己的“孤岛”之上,技术在不断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似乎并没有对学校学习带来预想中“颠覆性”的变革,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将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附加部分,过于关注技术设备应用与工具形式,这种“无灵魂”的使用使得儿童学习主体性关注缺失,并且儿童专注于技术设备的使用使个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减少,这都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中值得反思的问题。儿童编程教育活动多以实践体验类型课程展开,以项目制作为基础,在此过程中需要团队的协作配合,共同完成既定任务,聚焦思维素养的儿童编程教育倡导基于真实物理空间的项目创作或融合计算机运行原理的课程内容教学,摆脱了计算机虚拟界面,更加体现了学习主体之间真实的合作交流;同时合作性的学习与沟通是一种高水平学习的方法,能够最大化自己与他人的学习。儿童编程的真正用意是为儿童创设自由建构的环境,使儿童能够通过不断地创造、设计、制作项目,以此来创造性地获取知识,未来社会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解决系统且复杂的问题,个体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不仅是加速问题解决的技能同时也作为一种情感助力。
创新思维的养成是儿童编程教育的终极指向。未来社会需要的不再是遵守指示规则,应试成绩优异的“A型学生”,与此相反,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渴望自己发现并定义问题,基于程序原理的问题解决过程能够训练与体现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少儿编程活动作为一种极具特点的创新思维培养方式,就如写作一样仅仅掌握语法、拼写远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编程亦是如此,只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概念并不能体现出计算思维的能力,而需在创作程序创作及情景表达过程当中不断地组织、提炼和反思自己的想法,成为自己行动的思考者、问题的解决者、思维的创新创造者。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教育应当及早进入教育议程,若从大学开始早已为时已晚,应当从小保护、挖掘儿童的创造力教育,从儿童教育开始,尝试思维技能课程应在尽可能早的年级层次上嵌入传统的学科领域,进而波及整个教育系统,培养具有终身创造力的儿童,才能更好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而依托于儿童编程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是可行与可能的。
本文发布于:2024-01-29 03:45: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471126124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