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实验一,由于基本上按照实验册来就可以成功,故我就没有写博客。同时对于此博客更多的是纪念自己所学,如要实验参考:推荐博客:love6’s blog
首先先梳理一下系统调用:首先对于内存我们需要知道是分为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其中用户态不可直接访问内核态,而内核态是可以访问任何内存的,然后如何通过用户态来访问内核态呢,即利用API来访问,通过API来找到对应内核函数,然后来实现系统调用。
然后再讲一下本实验中具体系统调用过程:首先是通过API(应用程序接口)将系统调用号存入edx寄存器,然后调用int0x80号中断实现进入内核,内核中的中断处理程序通过系统调用号调用对应的内核函数,然后将其返回值存入edx寄存器中,然后返回到中断处理函数,中断处理程序返回到API中,然后API将edx返回给应用程序。
首先是要复原原来的情况
#删除原来的文件
$ cd ~/oslab
$ sudo rm -rf ./*
#重新拷贝
$ cp -r /home/teacher/oslab/* ./
首先我们先要知道我们要做的两个函数:
int iam(const char * name);
#完成的功能是将字符串参数 name 的内容拷贝到内核中保存下来
要求 name 的长度不能超过 23 个字符。返回值是拷贝的字符数。
如果 name 的字符个数超过了 23,则返回 “-1”,并置 errno 为 EINVAL。
int whoami(char* name, unsigned int size);
#它将内核中由 iam() 保存的名字拷贝到 name 指向的用户地址空间
中,同时确保不会对 name 越界访存(name 的大小由 size 说
明)。返回值是拷贝的字符数。如果 size 小于需要的空间,则返回“-1”,并置 errno 为 EINVAL。
这两个函数都是在kernal/who.c下创建。
对于实验步骤顺序而言我自己也是不太记得,就从我先想到开始吧,首先是先在linux-0.11下的include/unistd.h下修改必要信息,添加系统调用号,如下:
然后不要忘记在user下的unistd.h也添加系统调用号,关于如何进入则需要上个实验学的,采用sudo ./mount-hdc即可,当然再**./run之前需要采用sudo umount hdc**将挂载消除掉,然后就可以实现更改了
首先AP都是在linux-0.11下的lib路径下实现,我们需要实现iam函数API以及whoami函数API,其结果如下:
其中**LIBRARY**是为了标识 _syscall , _syscalln是代表n个参数,然后_syscall是一个宏,起到了对API的定义。
对于system_call.s 进行修改
系统调用的函数增加了,所以需要增加两个。
对于这里也要修改,添加函数引用
同时在sys_call_table中也要添加,且添加的顺序必须与其系统调用号一致。如图:
其实现是在kernal/who.c中实现
代码如下:
#include<unistd.h>
#include<errno.h>
#include<asm/segment.h>
#include<string.h>
char msg[24];
int sys_whoami(char*name,unsigned int size){int len=strlen(msg);int i;if(len>size){errno=EINVAL;return -EINVAL;}for(i=0;i<len;i++)put_fs_byte(msg[i],name+i);return len;
}
int sys_iam(const char*name){errno=0;memset(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