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还是灭亡?

阅读: 评论:0

发表还是灭亡?

发表还是灭亡?

当今的科学界流行一句话:Publish or Perish。这种文化现象兴起于美国七十年代初期,香港的大学九十年代起开始效仿,而今天中国内地的大学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对科研人员来说“发表还是灭亡”,意味着如果没有发表,就申请不到科研经费,没有机会晋升职称。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也同样承受着压力,要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而能评审的人实在不够。唯一能从这种巨大的发表压力中获利的就是出版业。因此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期刊创办,这些期刊为了营利,就可以不在乎文章质量。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形成了。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这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人为了增加文章数量开始做“香肠论文”,切割自己的研究,破坏研究的完整性。也有人开始在文章中互相挂名,或是互相引用对方的文章,即使根本不适合。还有人为了发表影响因子更高的文章,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修饰或选择性的挑选实验结果进行发表。甚至期刊也会为了提高引用率,而只选择有阳性结果的文章发表,这样就造成了发表偏倚。而且还渐渐使得作者投稿时故意多引用相同期刊的文章成为潜规则。

“发表的文化”最初的目的是鞭策科研人员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更活跃地参加交流、合作。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压力和诱惑的双重夹击之下,一些科研人员在抉择中徘徊、扭曲挣扎,再慢慢堕落。

要改变现在的状况并没有什么特效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断开发表文章和利益之间的链接,这种局面才能够得以改变,这就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做出改变。或者如果能增加同行评议的透明度,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可以加入到文章的审查当中,发现并且曝光文章发表过程中的不道德行为,也许也有助于缓解矛盾和提高科研文章的质量。

本文发布于:2024-01-31 15:35: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686518295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java灭亡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网站地图1 网站地图2 网站地图3 网站地图4 网站地图5 网站地图6 网站地图7 网站地图8 网站地图9 网站地图10 网站地图11 网站地图12 网站地图13 网站地图14 网站地图15 网站地图16 网站地图17 网站地图18 网站地图19 网站地图20 网站地图21 网站地图22/a> 网站地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