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年轻人: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

阅读: 评论:0

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年轻人: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

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年轻人: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

         沃森生于1928年4月6日,1953年2月28日,沃森发现震惊世界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年龄不足25岁,是一个现在的所谓”90后“小毛头。一个小毛头对人类能有什么重大贡献?

           发现DNA化学结构是沃森的好运气吗?非也。沃森15岁(1943年)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鸟类(Ornithology),但是,在学习期间,19446年,他阅读了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之后,兴趣发生了重大转变。After reading Erwin Schrödinger's book What Is Life? in 1946, Watson changed his professional ambitions(专业志向)from the study of ornithology(鸟类学)to genetics(遗传学)。

           年轻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与追求。这就是所谓”追梦“。量子力学奠基人薛定谔关于生命遗传物质是非周期晶体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年仅18周岁年轻人沃森的人生观形成。研究DNA的物质结构成了沃森的“梦”!

          沃森19岁大学毕业(1947年)之后,决心“追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是利用X-射线物理手段探索微生物的生命现象。1950年,22岁的沃森获得博士学位(动物学专业)。随后,前往欧洲哥本哈根读博士后,继续研究DNA的结构。当时,一般生物学家都认为,细胞体内的蛋白质是遗传的物质载体,而对细胞内的“核素”(就是所谓的”核酸“)不太注意。但是,沃森对于这种外在的“陈规陋习”不相信,从来不为所动,始终笃信薛定谔关于遗传物质的“非周期晶体”的观点。随后,从哥本哈根大学前往英国剑桥卡文迪许(Cavendish)物理实验室,借助最先进的X-射线设备的观察数据,在1953年的春天终于圆了自己的“梦”。

           沃森关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立时震惊了全球业界,受到极大的关注。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在进入北京中关村的路口高高地树立起一个DM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有4层楼高。可惜的是,一般过路人并不明白这是什么东西。看起来,沃森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对中国影响不大,弄得直到今天国内学界还围绕转基因相互“掐架”,烦死人了。

袁萌 2月7日



本文发布于:2024-01-31 22:3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711781318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詹姆斯   年轻人   贡献   人类   沃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网站地图1 网站地图2 网站地图3 网站地图4 网站地图5 网站地图6 网站地图7 网站地图8 网站地图9 网站地图10 网站地图11 网站地图12 网站地图13 网站地图14 网站地图15 网站地图16 网站地图17 网站地图18 网站地图19 网站地图20 网站地图21 网站地图22/a> 网站地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