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html
CS-Notes
JavaGuide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tudent student = new Student("abcd");student.sayName();}
}class Student {private String name;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public void sayName() {System.out.println(name);}
}
main 方法的执行过程如下:
Student student = new Student("abcd");
,发现没有加载 Student 类,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方法区中是没有 Student 类的信息的,所以需要对 Student 进行加载,把 Student 类的信息放到方法区中new Student("abcd");
,包括分配内存区域(堆中分配),初始化等,这个 Student 实例(student)持有 指向方法区中的 Student 类的类型信息 的引用主要考察了类的加载过程和 new 分配内存的过程
总结:只需要知道对象实例初始化时会去方法区中找类信息,完成后再到栈那里去运行方法。找方法就在方法表中找。
Object obj = new Object();
,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三个动作:
类是在运行期间第一次使用时动态加载的,而不是一次性加载所有类。因为如果一次性加载,那么会占用很多的内存。
包括以下 7 个阶段:
包含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和初始化这 5 个阶段
这里的加载指的是类加载的一个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其中二进制字节流可以从以下方式中获取:
全限定类名:就是类名全称,带包路径的用点隔开,例如: java.lang.String
确保 Class 文件的字节流中包含的信息符合当前虚拟机的要求,并且不会危害虚拟机自身的安全。在验证阶段,会进行如下四个检验:
类变量是被 static 修饰的变量(在编译阶段将常量放入到方法区的常量池中),准备阶段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初始值,使用的是方法区的内存。
实例变量不会在这阶段分配内存,它会在对象实例化时随着对象一起被分配在堆中。实例化不是类加载的一个过程,类加载发生在所有实例化操作之前,并且类加载只进行一次,实例化可以进行多次。
在对 static 类变量初始化时,int 类型的变量被初始化为 0,如下面代码,value 的值被初始化为 0 而非 123
public static int value = 123;
但若类变量被 final 修饰为常量,那么它在编译时将会为 value 生成 ConstantValue 属性,在准备阶段会根据 ConstantValue 将 value 设置为 123。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value = 123;
解析阶段是虚拟机将常量池内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的过程。解析过程主要针对类或接口、字段、类方法、接口方法、方法类型、方法句柄和调用点限定符这 7 类符号引用进行。
解析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初始化阶段之后再开始,这是为了支持 Java 的动态绑定。
初始化阶段才真正开始执行类中定义的 Java 程序代码。初始化阶段是虚拟机执行类构造器 <clinit>() 方法的过程。在准备阶段,类变量已经赋过一次系统要求的初始值,而在初始化阶段,根据程序员通过程序制定的主观计划去初始化类变量和其它资源。
<clinit>() 是由编译器自动收集类中所有类变量的赋值动作和静态语句块中的语句合并产生的,编译器收集的顺序由语句在源文件中出现的顺序决定。注意,静态语句块只能访问到定义在它之前的类变量,定义在它之后的类变量只能赋值,不能访问。例如以下代码:虚拟机会保证一个类的 () 方法在多线程环境下被正确的加锁和同步,如果多个线程同时初始化一个类,只会有一个线程执行这个类的 () 方法,其它线程都会阻塞等待,直到活动线程执行 () 方法完毕。
下图便是 Java 对象的创建过程,我建议最好是能默写出来,并且要掌握每一步在做什么。
虚拟机遇到一条 new 指令时,首先将去检查这个指令的参数是否能在常量池中定位到这个类的符号引用,并且检查这个符号引用代表的类是否已被加载过、解析和初始化过。如果没有,那必须先执行相应的类加载过程。
在类加载检查通过后,接下来虚拟机将为新生对象分配内存。对象所需的内存大小在类加载完成后便可确定,为对象分配空间的任务等同于把一块确定大小的内存从 Java 堆中划分出来。分配方式有 “指针碰撞” 和 “空闲列表” 两种,选择哪种分配方式由 Java 堆是否规整决定,而 Java 堆是否规整又由所采用的垃圾收集器是否带有压缩整理功能决定。
内存分配的两种方式:(补充内容,需要掌握)
选择以上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取决于 Java 堆内存是否规整。而 Java 堆内存是否规整,取决于 GC 收集器的算法是"标记-清除",还是"标记-整理"(也称作"标记-压缩"),值得注意的是,复制算法内存也是规整的
内存分配并发问题(补充内容,需要掌握)
内存分配完成后,虚拟机需要将分配到的内存空间都初始化为零值(不包括对象头),这一步操作保证了对象的实例字段在 Java 代码中可以不赋初始值就直接使用,程序能访问到这些字段的数据类型所对应的零值。
初始化零值完成之后,虚拟机要对对象进行必要的设置,例如这个对象是哪个类的实例、如何才能找到类的元数据信息、对象的哈希码、对象的 GC 分代年龄等信息。 这些信息存放在对象头中。 另外,根据虚拟机当前运行状态的不同,如是否启用偏向锁等,对象头会有不同的设置方式。
在上面工作都完成之后,从虚拟机的视角来看,一个新的对象已经产生了,但从 Java 程序的视角来看,对象创建才刚开始,<init>
方法还没有执行,所有的字段都还为零。所以一般来说,执行 new 指令之后会接着执行 <init>
方法,把对象按照程序员的意愿进行初始化,这样一个真正可用的对象才算完全产生出来。
在 Hotspot 虚拟机中,对象在内存中的布局可以分为 3 块区域:对象头、实例数据和对齐填充。
Hotspot 虚拟机的对象头包括两部分信息,第一部分用于存储对象自身的运行时数据(方法表指针、哈希码、GC 分代年龄、锁状态标志等等),另一部分是类型指针,即对象指向它的类元数据的指针,虚拟机通过这个指针来确定这个对象是那个类的实例。
类元数据是描述一个Java类的数据,包括类名、字段名、方法名、访问修饰符、返回值类型、参数类型、注解等信息。这些元数据信息被存储在Java虚拟机的方法区中
方法表指针:指向对象的方法表,包含了对象所属类的所有方法的信息。
对象的标记信息:用于垃圾回收,标记对象是否可达等信息
实例数据部分是对象真正存储的有效信息,也是在程序中所定义的各种类型的字段内容。
对齐填充部分不是必然存在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仅仅起占位作用。 因为 Hotspot 虚拟机的自动内存管理系统要求对象起始地址必须是 8 字节的整数倍,换句话说就是对象的大小必须是 8 字节的整数倍。而对象头部分正好是 8 字节的倍数(1 倍或 2 倍),因此,当对象实例数据部分没有对齐时,就需要通过对齐填充来补全。
建立对象就是为了使用对象,我们的 Java 程序通过栈上的 reference 数据来操作堆上的具体对象(对象在内存中的布局)。对象的访问方式由虚拟机实现而定,目前主流的访问方式有①使用句柄和②直接指针两种:
句柄: 如果使用句柄的话,那么 Java 堆中将会划分出一块内存来作为句柄池,reference 中存储的就是对象的句柄地址,而句柄中包含了对象实例数据与类型数据各自的具体地址信息;
直接指针: 如果使用直接指针访问,那么 Java 堆对象的布局中就必须考虑如何放置访问类型数据的相关信息,而 reference 中存储的直接就是对象的地址。
这两种对象访问方式各有优势。使用句柄来访问的最大好处是 reference 中存储的是稳定的句柄地址,在对象被移动时只会改变句柄中的实例数据指针,而 reference 本身不需要修改。使用直接指针访问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速度快,它节省了一次指针定位的时间开销。
本文发布于:2024-02-01 04:10: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731821337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