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G1垃圾回收器的回收过程
二、Remembered Set(记忆集)
三、G1回收过程-年轻代GC
四、G1回收过程-并发标记过程
五、G1回收过程 - 混合回收
六、G1回收可选的过程4 - Full GC
七、G1回收的优化建议
八、垃圾回收器总结
G1 GC的垃圾回收过程主要包括如下三个环节:
如果需要,单线程、独占式、高强度的Full GC还是继续存在的。它针对GC的评估失败提供了一种失败保护机制,即强力回收。如下图:
顺时针,young gc -> young gc + concurrent mark -> Mixed GC顺序,进行垃圾回收。
一个对象被不同区域引用的问题;
一个Region不可能是孤立的,一个Region中的对象可能被其他任意Region中对象引用,判断对象存活时,是否需要扫描整个Java堆才能保证准确?
在其他的分代收集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而G1更突出)回收新生代也不得不同时扫描老年代?这样的话会降低Minor GC的效率;
解决方法:
无论G1还是其他分代收集器,JVM都是使用Remembered Set来避免全局扫描:
每个Region都有一个对应的Remembered Set;
每次引用类型数据写操作时,都会产生一个Write Barrier【写屏障】暂时中断操作;
然后检查将要写入的引用指向的对象是否和该引用类型数据在不同的Region(其他收集器:检查老年代对象是否引用了新生代对象);如果不同,通过cardTable把相关引用信息记录到引用指向对象的所在Region对应的Remembered Set中;当进行垃圾收集时,在GC根节点的枚举范围加入Remembered Set;就可以保证不进行全局扫描,也不会有遗漏。
JVM启动时,G1先准备好Eden区,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创建对象到Eden区,当Eden空间耗尽时,G1会启动一次年轻代垃圾回收过程。
年轻代垃圾回收只会回收Eden区域和Survivor区域。
YGC时,首先G1停止应用程序的执行(stop-The-World),G1创建回收集(Collection Set),回收集是指需要被回收的内存分段的集合,年轻代回收过程的回收集包含年轻代Eden区和Survivor区所有的内存分段。如下图:
然后开始如下回收过程:
根是指static变量指向的对象,正在执行的方法调用链条上的局部变量等。根引用连同RSet记录的外部引用作为扫描存活对象的入口。
处理dirty card queue(脏卡表)中的card,更新记忆集RSet。此阶段完成后,RSet可以准确的反映老年代对所在的内存分段中对象的引用。
识别被老年代对象指向的Eden中的对象,这些被指向的Eden中的对象被认为是存活的对象。
此阶段,对象树被遍历,Eden区内存段中存活的对象会被复制到Survivor区中空的内存分段,Survivor区内存段中存活的对象如果年龄未达阈值,年龄会加1,达到阀值会被会被复制到old区中空的内存分段。如果Survivor空间不够,Eden空间的部分数据会直接晋升到老年代空间。
注:复制对象的过程与前面介绍的年轻代复制算法的过程大体一致。
处理软引用,弱引用,虚引用,终结器引用,JNI Weak 等引用。最终Eden空间的数据为空,GC停止工作,而目标内存中的对象都是连续存储的,没有碎片,所以复制过程可以达到内存整理的效果,减少碎片。
因为Young GC的时候需要移动Survivor中的对象,所以根区域扫描需发生在Young GC之前。
当越来越多的对象晋升到老年代old region时,为了避免堆内存被耗尽,虚拟机会触发一个混合的垃圾收集器,即Mixed GC,该算法并不是一个old GC,除了回收整个Young Region,还会回收一部分的old Region。
这里需要注意:是一部分老年代,而不是全部老年代。可以选择哪些old Region进行收集,从而可以对垃圾回收的耗时时间进行控制,也要注意的是Mixed GC并不是Full GC。
G1的初衷就是要避免Full GC的出现。但是如果上述方式不能正常工作,G1会停止应用程序的执行(stop-The-world),使用单线程的内存回收算法进行垃圾回收,性能会非常差,应用程序停顿时间会很长。
要避免Full GC的发生,一旦发生需要进行调整。什么时候会发生Full GC呢?比如堆内存太小,当G1在复制存活对象的时候没有空的内存分段可用,则会回退到full gc,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增大内存解决。 导致G1 Full GC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从oracle官方透露出来的信息可获知,回收阶段(Evacuation)其实本也有想过设计成与用户程序一起并发执行,但这件事情做起来比较复杂,考虑到G1只是回一部分Region,停顿时间是用户可控制的,所以并不迫切去实现,而选择把这个特性放到了G1之后出现的低延迟垃圾收集器(即ZGC)中。另外,还考虑到G1不是仅仅面向低延迟,停顿用户线程能够最大幅度提高垃圾收集效率,为了保证吞吐量所以才选择了完全暂停用户线程的实现方案。
年轻代大小
暂停时间目标暂停时间目标不要太过严苛
截止JDK1.8,一共有7款不同的垃圾收集器。每一款的垃圾收集器都有不同的特点,在具体使用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垃圾收集器。
GC发展阶段:Serial => Parallel(并行)=> CMS(并发)=> G1 => ZGC
不同厂商、不同版本的虚拟机实现差距比较大。HotSpot虚拟机在JDK7/8后所有收集器及组合如下图:
Java垃圾收集器的配置对于JVM优化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垃圾收集器可以让JVM的性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怎么选择垃圾收集器?
最后需要明确一个观点:
本文发布于:2024-02-02 00:22: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810122401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