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和心理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成熟机制对身心发展起决定因素)-霍尔-高尔登
荀子,洛克,华生(给我一把健康的婴儿,我能…)
物质前提,为发展提供可能性
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决定性因素,动力(逆境可以成材)
主导:有目的,计划,老师,系统
延迟价值(滞后性),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不可逆(从…到…,先…后…)
教育启示-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不同阶段的特征,矛盾任务
教育启示-分阶段教学,针对性
速度有快有慢(身高)
教育启示:抓关键期,适时而教
身身互补,身心互补
教育启示: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和别人不一样
教育启示: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聪明早慧,大器晚成)
个体(人+动物+机器人)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经验和反复练习(后天,不是药物,不是本能)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言语信息(是什么)
智慧技能(怎么做)
认知策略(学习策略,怎么学习)
态度(认真,马虎)
动作技能(弹琴,骑自行车,篮球)
2.2.1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听别人讲)
发现学习(自己操作)
2.2.2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
观点:形成刺激与反应的练习(刺激和反应)
3.1.1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条件反射(后天)-客观事物:看医生哭-语言,符号:谈虎色变-动物没有
无条件反射(本能,吃东西流口水)
条件反射基本规律:
泛化:相同反应-分不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分化:不同反应-分得清
3.1.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
准备律(学生预习,教师不能突袭)
练习律(做题)
效果律(反馈):最重要
3.1.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正强化:给予-愉快(表扬,奖励)-结果:行为发生频率增加(上赛)-
普雷马克:用喜欢的强化不喜欢的(写完作业才能看动画片)
负强化:撤销-厌恶(撤销处分,考一百分不用洗袜子)-结果:行为发生频率增加(写不完动画片不能看电视)
惩罚-体罚,谴责-结果:行为发生频率减少
消退-不予理睬-结果:行为发生频率减少
找行为-看增减-看条件
3.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直接强化:你做到,别人就奖励你
替代强化:别人做到,被奖励-榜样
自我强化:你做到,自己奖励/惩罚
观点:学习是主动在头脑内部构件认知结构
3.2.1柯勒:完型-顿悟说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恍然大悟);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整体性关系)
3.2.2布鲁纳:学习是主动形成结构(思维导图)
学什么:学课的基本结构
怎么学:发现学习
三个过程
四个原则
3.2.3奥苏贝尔:有意义的学习
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不随意改变)的和实质性(表述不同,意思一样)的练习
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单元导语-先行组织者)
3.2.4皮亚杰:
图示:认知结构(鸟有羽毛)
同化:认知不变(麻雀有羽毛.麻雀是鸟)
顺应:认知改变(鸵鸟不会飞,也是鸟)
平衡:状态,动态的(不纠结鸵鸟为啥是鸟)
感知运动(0-2):不在眼前仍存在
前运算(2-7):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喜欢别人喜欢),万物有灵,思维不可逆,不守恒,判断只有
具体运算(7-11):重点,和前运算阶段完全相反,守恒性形成(标志),可逆
形式运算(11-16):接近成人
3.2.5维果斯基:两种发展水平
当前水平(自己独立)-----最近发展区-----潜在发展水平(在帮助下)
**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
知识观:知识有动态性,情境性,主观性
学生观:丰富性,差异性
学习观:主动建构性(自主),社会互动性(合作),学习情境性(探究)
马斯洛自我实现
罗杰斯学生中心教学观
智力水平:正态分布
智力类型
能力表现早晚:聪明早慧,大器晚成
性别差异:优势领域不一样,大致相等,离散程度
场独立(有主见)和场依存(察言观色)
沉思(速度慢,精度高)和冲动(速度快,精度低)
辐合(一题一解)和发散(一题多解)
5.1信任对不信任(0-1.5)
5.2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5-3)
5.3主动感对内疚感(帮别人做)(3-6)
5.4勤奋对自卑(学习)(6-12)
5.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正确认识自己)(12-18)
6.1建立积极心理准备
6.2利用学科优势
6.3创设问题情境
6.4在一二课堂培养
6.5改进教学方法
7.1课堂
7.2引导
7.3正强化
7.4开展活动
7.5家长作用
7.6个别辅导
7.7评价体系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教育
对偶故事法
3.2.1前道德(自我中心)(2-5)
无道德(绝对平等)
3.2.2他律道德(权威)(5-8)
服从外部规则(他人权威)
重行为结果
3.2.3自律道德(可逆性)(9-11)
有自己的意识
重行为动机(要求平等)
3.2.4公众道德(11-)
公道,公正符合个人(相对平等)
3.2.5
他律=>自律;10岁是分水岭;
道德两难故事法
4.2.1前习俗(-9)
惩罚与服从(避免惩罚)
相对功利(符合自己利益)
4.2.2习俗水平(9-16)
寻求认可(好孩子,符合大家意见)
维护秩序(尊重法律,法律不可变)
4.2.3后习俗(16-)
社会契约(法律可变)
普遍原则(道义高于一切)
基本特点:协调性
言行一致
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言行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
儿童道德发展存在一个关键年龄(三年级)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基础)情(内部动力)意(调节,精神动力)行(衡量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互动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政治方向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讲道理
严慈相济
认识(理论)+行为(实践);言行一致
学校+家庭+社会
长善救失,优点缺点
特点
摆事实讲道理(最基本)
模范行为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参加活动
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自我反省
10.1.1家庭
10.1.2学校
10.1.3社会
10.2.1认识
10.2.2情感
10.2.3性格
10.2.4意志
10.2.5行为
缺维A-夜盲症
缺维B1-消化不良,厌食
缺维B2-角膜炎,口角溃烂,
缺维C-骨质疏松,牙床出血
缺维D-佝偻病,软骨病,头部多汗
缺维E-肌肉萎缩,头皮发干,头发分叉
中暑-阴凉,降温
溺水-清淤
电击-切断电源
烫伤-冷水冲
烧伤-打滚
骨折-不能动,止血,包扎
中毒-通风
擦伤破皮-消毒,止血
蛇咬伤-绑扎近心端
没破皮-冷敷后热敷
蜜蜂蛰伤-碱性溶液
黄蜂折伤-酸性溶液
无心理疾病,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多动症
焦虑症: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法(逐步消除恐惧,无奖励),自主性认矫正程序
强迫症:行为,观念
恐惧症:对没有危害的东西,非理性惧怕
目标:学会调试,迅求发展
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2.1强化法 :达到预期就奖励
2.2代币奖励法:给小红花,五角星
2.3行为塑造法:复杂,逐步,多次强化
2.4肯定性训练:请求,拒绝,表达
2.5理性情绪辅导法**(改变认知)**:A事件,B观点,C情绪
本文发布于:2024-02-02 11:19: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843952434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