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ck_object ; |
Type fun(Type object) ; |
Type tt ,result ; //生成两个栈对象 tt = fun(tt) ; //函数返回时,生成的是一个临时对象object_copy2 |
tt = object_copy2 ; //调用赋值运算符 |
void main(void) { … …// 显式代码 } |
void main(void) { _main(); //隐式代码,由编译器产生,用以构造所有全局对象 … … // 显式代码 … … exit() ; // 隐式代码,由编译器产生,用以释放所有全局对象 } |
class Base { public: static Type s_object ; } class Derived1 : public Base / / 公共继承 { … …// other data } class Derived2 : public Base / / 公共继承 { … …// other data } Base example ; Derivde1 example1 ; Derivde2 example2 ; example.s_object = …… ; example1.s_object = …… ; example2.s_object = …… ; |
请注意上面标为黑体的三条语句,它们所访问的s_object是同一个对象吗?答案是肯定的,它们的确是指向同一个对象,这听起来不像是真的,是吗?但这是事实,你可以自己写段简单的代码验证一下。我要做的是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知道,当一个类比如Derived1,从另一个类比如Base继承时,那么,可以看作一个Derived1对象中含有一个Base型的对象,这就是一个subobject。一个Derived1对象的大致内存布局如下:
让我们想想,当我们将一个Derived1型的对象传给一个接受非引用Base型参数的函数时会发生切割,那么是怎么切割的呢?相信现在你已经知道了,那就是仅仅取出了Derived1型的对象中的subobject,而忽略了所有Derived1自定义的其它数据成员,然后将这个subobject传递给函数(实际上,函数中使用的是这个subobject的拷贝)。
所有继承Base类的派生类的对象都含有一个Base型的subobject(这是能用Base型指针指向一个Derived1对象的关键所在,自然也是多态的关键了),而所有的subobject和所有Base型的对象都共用同一个s_object对象,自然,从Base类派生的整个继承体系中的类的实例都会共用同一个s_object对象了。上面提到的example、example1、example2的对象布局如下图所示:
二.三种内存对象的比较
栈对象的优势是在适当的时候自动生成,又在适当的时候自动销毁,不需要程序员操心;而且栈对象的创建速度一般较堆对象快,因为分配堆对象时,会调用operator new操作,operator new会采用某种内存空间搜索算法,而该搜索过程可能是很费时间的,产生栈对象则没有这么麻烦,它仅仅需要移动栈顶指针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的是,通常栈空间容量比较小,一般是1MB~2MB,所以体积比较大的对象不适合在栈中分配。特别要注意递归函数中最好不要使用栈对象,因为随着递归调用深度的增加,所需的栈空间也会线性增加,当所需栈空间不够时,便会导致栈溢出,这样就会产生运行时错误。
堆对象,其产生时刻和销毁时刻都要程序员精确定义,也就是说,程序员对堆对象的生命具有完全的控制权。我们常常需要这样的对象,比如,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对象,能够被多个函数所访问,但是又不想使其成为全局的,那么这个时候创建一个堆对象无疑是良好的选择,然后在各个函数之间传递这个堆对象的指针,便可以实现对该对象的共享。另外,相比于栈空间,堆的容量要大得多。实际上,当物理内存不够时,如果这时还需要生成新的堆对象,通常不会产生运行时错误,而是系统会使用虚拟内存来扩展实际的物理内存。
接下来看看static对象。
首先是全局对象。全局对象为类间通信和函数间通信提供了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并不优雅。一般而言,在完全的面向对象语言中,是不存在全局对象的,比如C#,因为全局对象意味着不安全和高耦合,在程序中过多地使用全局对象将大大降低程序的健壮性、稳定性、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C++也完全可以剔除全局对象,但是最终没有,我想原因之一是为了兼容C。
其次是类的静态成员,上面已经提到,基类及其派生类的所有对象都共享这个静态成员对象,所以当需要在这些class之间或这些class objects之间进行数据共享或通信时,这样的静态成员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接着是静态局部对象,主要可用于保存该对象所在函数被屡次调用期间的中间状态,其中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递归函数,我们都知道递归函数是自己调用自己的函数,如果在递归函数中定义一个nonstatic局部对象,那么当递归次数相当大时,所产生的开销也是巨大的。这是因为nonstatic局部对象是栈对象,每递归调用一次,就会产生一个这样的对象,每返回一次,就会释放这个对象,而且,这样的对象只局限于当前调用层,对于更深入的嵌套层和更浅露的外层,都是不可见的。每个层都有自己的局部对象和参数。
在递归函数设计中,可以使用static对象替代nonstatic局部对象(即栈对象),这不仅可以减少每次递归调用和返回时产生和释放nonstatic对象的开销,而且static对象还可以保存递归调用的中间状态,并且可为各个调用层所访问。
三.使用栈对象的意外收获
前面已经介绍到,栈对象是在适当的时候创建,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自动释放的,也就是栈对象有自动管理功能。那么栈对象会在什么会自动释放了?第一,在其生命期结束的时候;第二,在其所在的函数发生异常的时候。你也许说,这些都很正常啊,没什么大不了的。是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只要我们再深入一点点,也许就有意外的收获了。
栈对象,自动释放时,会调用它自己的析构函数。如果我们在栈对象中封装资源,而且在栈对象的析构函数中执行释放资源的动作,那么就会使资源泄漏的概率大大降低,因为栈对象可以自动的释放资源,即使在所在函数发生异常的时候。实际的过程是这样的:函数抛出异常时,会发生所谓的stack_unwinding(堆栈回滚),即堆栈会展开,由于是栈对象,自然存在于栈中,所以在堆栈回滚的过程中,栈对象的析构函数会被执行,从而释放其所封装的资源。除非,除非在析构函数执行的过程中再次抛出异常――而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所以用栈对象封装资源是比较安全的。基于此认识,我们就可以创建一个自己的句柄或代理来封装资源了。智能指针(auto_ptr)中就使用了这种技术。在有这种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希望我们的资源封装类只能在栈中创建,也就是要限制在堆中创建该资源封装类的实例。
本文发布于:2024-02-03 04:36: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906168486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