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研报】是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最新推出的全新栏目,结合智能网联前装量产数据,重点针对非上市公司进行技术、产品、市场的全面分析。
HUD正在成为智能数字座舱的新亮点,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AR HUD技术的量产导入,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汽车智能化概念。
近日,国内车载前装HUD供应商江苏泽景电子完成1.5亿元C轮融资,按照股东之一北斗星通的上市公司公告披露,此轮融资前,泽景电子估值为8.45亿元。
泽景电子创始人张波表示,本轮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新品、扩大产能、开拓国际市场,以及拓展视觉解决方案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不过,在行业内一向低调的泽景电子,面临的未来压力,也一点都不轻松。
对于成立于2015年的泽景电子来说,第一个里程碑是2016年拿到蔚来汽车的W-HUD前装定点,2017年底,蔚来汽车首款量产车ES8正式上市。按照当时泽景电子的测算,2018年形成大批量生产能力,产值近5000万元;到2021年,产值超过7亿元。
按照公开披露的数据,泽景电子先是拿到扬州市天使人才专项资金管理机构联合上汽集团旗下的创投基金一起投资的1000万元。此后,扬州产权综合服务市场在该公司关键生存阶段给予了500万元的贷款。
2018年,江苏泽景拿到了北汽产投和北斗星通两家战略投资机构的资金,第二轮融资2000万元。随后,在2019年该公司完成由金浦、海通和天鹰资本投资的B轮融资。
从2019年开始,中国市场新车前装搭载HUD的上险量开始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按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新车HUD搭载量为28.51万台,2020年则增长近1倍至58.01万台。
不过,2020年国内新车HUD前装实际搭载渗透率仍仅为3.99%,远低于泽景电子此前对媒体披露的2019年乘用车HUD渗透率7.5%的数字。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泽景电子前装搭载HUD出货量为1.86万台(市场平均单价在1000-1500元之间,不含开发费),折算销售额约3000万元,距离此前该公司估算的2018年产值近5000万元还有一定距离。
进入2020年,受到HUD市场整体持续向好刺激,泽景电子前装搭载HUD出货量超过4万台,营收(不含开发费及其他业务)预估在6000万元左右(W-HUD产品单价还在持续下滑)。
不过,这一年,同行的市场增速也同样迅猛。在传统HUD行业,部分企业也已经完成从C-HUD到W-HUD的转型升级。
以怡利电子为例,2020年该公司W-HUD在国内新车市场前装实际搭载上险量超过11万台,进一步拉开和泽景电子的距离。
如果按照此前泽景电子给出的2021年产值超过7亿元的目标,意味着今年该公司的W-HUD出货量需要实现70-80万台的规模,显然这是无法完成的天文数字。
按照泽景电子披露的信息,2021年预计出货量增长率将超过100%。而对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张波表示,泽景电子给主机厂提供软硬件结合解决方案,而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只提供硬件,不利于产品落地。
同时,在相同产品体积下,泽景电子产品的FOV和VID优于同类厂商,价格上也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其基于DLP的方案本身的缺点恰恰是体积较大。
一些行业人士表示,DLP-HUD因为光机和工艺复杂造成了成本较高,由于大多数是直接采购海外模组的供货方式,也进一步增加了成本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能在传统巨头(日本精机、大陆集团、伟世通、电装等)云集的W-HUD市场抢占份额,实属不易。但汽车行业新技术的长导入周期特点,也“掩盖”了很多潜在的竞争压力。
就在泽景电子扩大W-HUD市场规模的关键阶段,AR HUD市场开始进入前装量产周期,去年奔驰全新S级轿车和大众ID系列纯电动车率先实现量产搭载,分别由日本精机和LG提供AR HUD解决方案。
同时,包括一汽红旗、长城哈弗等车型也陆续开始搭载AR HUD方案推出新车,水晶光电、华阳等厂商开始小批量前装供货。按照泽景电子披露的消息,AR-HUD产品也已获得某车企的项目定点。
但显然,进入全新的AR HUD市场赛道,泽景电子的竞争对手除了传统的海外巨头,还有一批正在快速成长的国内外AR HUD初创公司。
去年8月,新浪旗下微博公司宣布投资微美全息,后者本轮融资额超6000万美元,随后该公司推出了“WiMi HoloAR HUD”,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功能模块。
去年10月,研发AR激光全息技术的Envisics公司拿到了现代汽车、上汽以及通用汽车5000万美元的投资。该公司通过电子方式操控激光束,在三维空间中创造出真正的全息图像。
目前,该公司已经披露的量产客户,将是通用汽车和现代汽车。其中,凯迪拉克的新车预计2023年上市,现代汽车用于自动驾驶的AR HUD计划2025年大规模生产(现代摩比斯联合研发)。
紧接着,来自中国的车载AR显示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锐思华创宣布,获得东方富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已经与某主机厂商签署达成千万级技术定点开发合作项目。
该公司的目标是第一个实现量产级别基于激光成像的AR-HUD产品,采用自研的激光微衍射技术解决激光散斑,该方案相比TFT或DLP方案大幅减小系统体积、增大了视场角。
与此同时,AR HUD的导入,意味着后续软件开发能力更为关键,需要企业的持续研发投入。比如,与ADAS等其他感知数据的融合,需要一个高性能的AR引擎,通过使用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图形增强真实世界,显示情景关键信息,如ADAS警报、导航提示、兴趣点(POI)或行人检测。
业内人士表示,AR HUD体验的优化,必须建立在传感器融合框架之上,能实时合并车内传感器观察到的信息,并预测汽车周围所有感兴趣物体的未来状态。
同时,由于AR HUD的一大特点就是动态信息交互,这意味着汽车制造商和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需要更为个性化的软件定制方案。
此前,LG通过与Candera公司合作,借助后者的渲染引擎增强HUD显示效果,以最小化延迟,并提高指示信息的清晰度。此外,还有随时可用的控件和自动化的工作流程支持汽车制造商根据个性化需求定制显示方案。
松下在今年初展示的下一代AR HUD(基于激光和全息技术,与Envisics合作)为例,该系统可获得4K分辨率高清图像、可计算驾驶员移动头部时间的眼球追踪技术,以及补偿崎岖道路的振动控制。
这意味着,从W-HUD到AR HUD,对于软硬件供应商来说,挑战更大。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几年AR HUD在光学处理、图像处理、语音等多模态交互、夜视成像、更多ADAS数据及功能融合、V2X以及云服务等方面会不断丰富功能模块。
此外,这两年强势进军汽车行业的华为,也正在部署AR HUD的技术量产。其中,华为智能座舱技术总监正式在去年7月出任AR-HUD产品总监。
同时,华为也释放出多个AR-HUD相关的研发岗位招聘信息,涉及车载AR-HUD图形图像的算法设计;嵌入式系统下轻量级3D渲染效果实现、AR导航实现。
这无疑也将打响国内AR相关技术人才的争夺战。对于泽景电子来说,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将远超过去几年。按照该公司的规划,计划扩大研发人员规模至当前的两倍,显然压力不小。
此外,AR HUD的多条技术路线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主机厂小范围导入到市场大规模普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发布于:2024-02-03 23:29: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975453515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