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是中国的青年还没来得及消费升级,就开始降级了。在这一点上,我们正在步日本的后尘。
2014年,日本的GDP实质增长率为-0.03%,十年来,日本不管是哪个阶层,实际年收入都减少了大约100万日元。这些数据来自一本叫做《低欲望社会》的书。
59%无车的日本年轻人表示“不想买车”,逐步抛弃买房安家的观念,在家中喝酒替代去“居酒屋”,高尔夫消费者从1300万锐减至760万。
日本年轻人的“低欲望”,首先来源于社会经济的低迷。
而咱们的房价事实上要高于日本房价。
在郑州,很大一部分的年轻人月薪3000-5000元左右。以一对年轻夫妻为例,买个70平米的房子,按照100万的总价计算,首付需要30万,剩余70万,贷款25年的话,房贷每个月大概在4000多元。
如果两人工资加起来8000元,50%以上用于房贷,那么剩下3000多元左右,要用于日常消费,以及养育小孩,确实是很紧张的。
02
有一些工作很辛苦,但是收入提升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经常到我们办公室送快递的顺丰业务员,我们问他收入怎样,他说,每月一个苹果X。相对来说,还算不错吧。另外一家快递公司的业务小伙,很勤奋,人也实在,他说工资在5000-8000元。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会说这工作太辛苦,不好干之类。但是在我们办公室经常穿梭的这两位快递员,跟大家都相处的很好,也没见谁故意刁难过他们。
当然,这和他们的工作态度相关。
五一假期的时候,顺丰快递员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加班。我说没有,假期中。他说,有一个快递,是从哪里发过来的,你看看是什么,会不会过期。我想了想,是我在海外淘买的奶粉。便告诉他,节后送不影响。另外一家公司的快递员,不管我们寄什么东西,他都愿意耐心帮我们包装。
顺丰的快递员送快递的时候,只要我们本人在办公室,他就会直接送到我们跟前。我们每每都很吃惊,他怎么就轻易地记住了那么多人。或者我们不在,有哪个同事的快递,他也是很专业地问,是哪个区的,一定要放到那个区的位置上,而不是随手扔到办公室门口。
前几天,同事发了一个招聘信息。有一个人在网上联系她:听说你们公司工资高,我什么也不会,去给你拎包吧,一个月两万,怎样?
同事拿给我看,我替她回复:公司工资不低,月薪0-100000元,但是要看能力。
销售行业,都是能创造收入奇迹的行业。不仅仅是我们公司。
以我们公司为例,新人拿到月收入2万,的确大有人在。公司不会白白发工资,也绝不会埋没人才。
03
上周,我也面试了几个求职者。
小文,之前在医药行业做电话销售,三个月没有客户。放弃。后来去了一家做外汇的公司,这家公司刚成立,当初除了老板,就是他一人,他陆续招聘了几名员工,公司开始运转。老板也很信任他,后来的工作,就相当于老板的助理。但是这个时候,他发现,这家公司在做一些擦边球的工作,存在灰色地带。所以,他又果断辞职了。他走的时候,老板摔给他一万元钱,说,只要留下,工资好说。
但是他还是选择了离开。
说实话,作为六月份才毕业的学生来说,他有这种意识,我真是为他感到高兴,至少他有原则,有底限,并且能意识到风险。不去触碰法律的底限。
后来他留下给同事当助理。待他毕业,转外勤,我认为他一定没有问题。
他知道自己要什么,该拒绝什么。
而同样面试了几个求职者,当我问到有没有职业规划时,基本都是一脸茫然。
通常情况下,我都会给他们讲到,工作是双向选择,但是一定要有个三到五年的职业规划,这样选择起来才有方向。
如果有两家公司可供选择,那么选择第一家公司,三年后,我大概会是什么职位,什么状态;选择另外一家公司,三年后我又能收获什么?
我们公司,低学历、低年龄的同事,做的非常好的都大有人在,关键是,能身处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收获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有个人能力的提升。
当然,并不是为我们公司做广告,而是,我认为年轻人,可以多去尝试,多做一些挑战性强的工作,而不是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
这样,你才能决定自己未来的生活消费是升级还是降级。在任何时代,都会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突围,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如果不是富贵人家,你成就事业的唯一机会是忠诚和勤奋。
本文发布于:2024-02-04 04:57: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995712522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