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图片是书上的网图。
什么是IP地址?
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是指互联网协议地址,又译为网际协议地址。P地址是IP协议提供的一种统一的地址格式,它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逻辑地址,以此来屏蔽物理地址的差异。
格式:通常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被分割成4个8位二进制
IP地址分为两个部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这个因为时代问题,现在大部分存在的IP地址通常都是 IPv4 ,使得所有的IP地址会有用完的一天。此时就有可能出现IP不够用的一天,并且在中美问题出现问题的今天,IP地址的分配是有美国进行全球分配的,对于国防和网络安全存在隐患,所以经过国家统一调度,使得国内的设备现在支持两种 IP 方式,也就是 IPv6 和 IPv4,目前国内还在沿用 IPv4 ,但是遇到 特殊状况,就可以随时启动 IPv6 ,规避风险。
在上述分类中:存在 IP 地址浪费的问题:
单位一般会申请B类网络(C类连接主机数量有限),但实际网络架设时,连接的主机数量又常远
小于65534(B类连接主机数),造成IP地址浪费;同理,A类网络的IP地址也会造成大量的浪费。
当一个单位申请了一个网络号。他想将该网络能表示的IP地址再分给它下属的几个小单位时,如果
在申请新的网络就会造成浪费。
而为了解决子网掩码的问题,引入了子网掩码来进行子网划分。
什么是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格式和IP地址一样,也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
作用:
划分A,B,C三类 IP 地址子网
如一个B类IP地址:191.100.0.0,按A ~ E类分类来说,网络号二进制数为16位网络号+16位主机号。假设使用子网掩码255.255.128.0(即17) 来划分子网,意味着划分子网后,高 17 位都是网络位 / 网络号,也就是将原来16位主机号,划分为1位子网号+15位主机号。
IP地址组成为: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网络号和子网号统一为网络标识(划分子网后的网络号 / 网段)
计算方式:
特殊的 IP 地址
主机号微 0 的 ip ,192.168.0.0 就是网络好,局域网里不应该存在某个主机,主机号微 0
主机号全为 1 的IP ,广播地址,往这个地址发送UDP 数据包,此时的数据包就会发给整个局域网中的所有主机(TCP不支持广播)
IP 为 127开头,127.* 称之为环回 ip,这个 ip,走的是虚拟网卡,没有IO操作,纯内存操作,所以要比一般IP要快
在解释冲突域和一下的问题时首先要明白,路由和MAC以及交换机的作用,这个在我的 Java 网络编程中有体现。
什么是冲突域?
主机之间通过网络设备(集线器、交换机)的物理端口、网线相连时,两个主机在同一时刻同时发送数
据报,如果存在冲突,则该网络范围为一个冲突域(Collision Domain)
冲突域是基于第一层物理层,又称为碰撞域。
什么是广播域?
广播域基于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广播是指某个网络中的主机同时向网络中其它所有主机发送数据(IP、MAC地址设置为广播地址),这个数据所能传播到的范围即为广播域(Broadcast Domain)。
网络数据传输流程的过程我也在我的 Java 网络编程的中也有体现,并且更加通俗
局域网传输流程:集线器
DNS,即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DNS是一整套从域名映射到IP的系统。
TCP/IP中使用IP地址来确定网络上的一台主机,但是IP地址不方便记忆,且不能表达地址组织信息,于是人们发明了域名,并通过域名系统来映射域名和IP地址。
网络通信发送数据时,如果使用目的主机的域名,需要先通过域名解析查找到对应的IP地址:(浏览器、主机系统、路由器中都保存有DNS缓存。)
NAT技术当前解决IP地址不够用的主要手段,是路由器的一个重要功能
NAT IP转换过程
NTA将所有的IP地址分为了两大类
在NAT 背景下如何通信?
外网设备—》外网设备,不需要任何NAT,就能直接通信
内网设备—》其他内网设备,不允许
外网设备—》内网设备,不允许
内网设备—》外网设备
IP不够的问题—》动态分配 + NAT 解决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局域网内,有多个主机都访问同一个外网服务器,那么对于服务器返回的数据中,目的IP都是相同的。那么NAT路由器如何判定将这个数据包转发给哪个局域网的主机?
这时候NAPT来解决这个问题了。使用IP+port来建立这个关联关系
NAT技术的缺陷:
由于NAT依赖这个转换表,所以有诸多限制:
本文发布于:2024-02-04 05:02: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996523522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