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 Ack 基本原理

阅读: 评论:0

Block Ack 基本原理

Block Ack 基本原理

转至:转载地方未写源头地址固空。


    802.11n最主要的添加了Block Ack这个技术,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于BA还是知之甚少,转贴一个讲述BA基本原理的文章,但是我通过wireshark进行抓报并没有在BAR(Block Ack Requst)里面找到文中所说的相关信息,但是找到了一个CACE Technlologies 发布的一个用wireshark进行分析11n的文章,其内容请参见我的博客中另一篇有关文章。

      以下为转贴。

=============================================

摘要

介绍了BlockAck的建立、传输、拆除的过程。

引言

通过将一帧一确认的普通传输方式修改为连续传输多个帧然后一次确认多个帧的方式,来提高MAC层的传输效率。N个包的传输可节省N*DIFS的时间,在牺牲一定可靠性的基础上达到了提高传输带宽的能力。

BlockAck的建立

通过ADDBA Request/ADDBA Response可以建立BlockAck的过程。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ADDBA 帧以Action帧为载体,后者在DFS功能引入。

数据传输与确认

一般需要在发送之前使用CTS清理隐藏节点,来提高传输可靠性。连续的数据帧以SIFS为间隔连续发送,注意:接收端并不需要确认。

对于BlockAck的确认分即时确认与延时确认两种。对于即时确认一般由硬件完成,对硬件收到的包映射到确认位图中,然后进行响应。而延时响应可以由协议栈完成,可以完成进一步的数据检查。对于流行的路由器一般只实现即时确认这种方式。

下图可以形象地描述数据传输及确认的过程:



拆除

当上层完成数据包传输,或MLME层内的定时器超时时会对过程进行拆除。

ADDBA Request/Response帧格式

 

本文发布于:2024-02-04 05:19: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6999885524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new与malloc
下一篇:35displayinline
标签:基本原理   Block   Ack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网站地图1 网站地图2 网站地图3 网站地图4 网站地图5 网站地图6 网站地图7 网站地图8 网站地图9 网站地图10 网站地图11 网站地图12 网站地图13 网站地图14 网站地图15 网站地图16 网站地图17 网站地图18 网站地图19 网站地图20 网站地图21 网站地图22/a> 网站地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