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6日发(作者:)
2020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规范
为了规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各项工作,确保检测质量和效率,本规范制定了技术人员、标本采集、标本管理、实验室检测和结果报告等方面的要求。
首先,从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应当接受生物安全培训,熟悉标本种类和采集方法,掌握标本采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记录标本信息,确保标本质量符合要求,同时保证标本及相关信息可追溯。实验室检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有2年以上的实验室工作经历和基因检验相关培训合格证书。实验室配备的工作人员应当与所开展检测项目及标本量相适宜,以保证及时、熟练地进行实验和报告结果,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标本采集应当与医院检测能力相匹配,避免采集数量过多导致的标本积压、标本失效、检测结果反馈迟缓等问题。在采集标本时,要根据不同采集对象设置不同的采样区域,避
免交叉感染。同时,应当保障其他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和一般人群“愿检尽检”的要求。
标本采集点应当遵循安全、科学、便民的原则,具备通风条件,内部划分相应的清洁区和污染区,配备手卫生设施或装置。采样点需设立清晰的指引标识,并明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设立独立的等候区域,尽可能保证人员单向流动,落实“1米线”间隔要求,严控人员密度。每个采样点应当配备1-2名采样人员,合理安排采样人员轮替,每2-4小时轮岗休息1次。采样人员应当佩戴N95及以上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服、乳胶手套、防水靴套,如果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戴双层乳胶手套;手套被污染时,及时更换外层乳胶手套。每采一个人应当进行严格手消毒或更换手套。
最后,本规范强调了结果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验室配备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熟练地进行实验和报告结果,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为确保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相应的采样操作流程制度。该制度应根据采样对象的不同类别确定具体的采样流程,包括预约、缴费、信息核对、采样、送检、
报告发放等环节。在采集受检者信息时,应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化手段,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标本采集前,采样人员应对受检者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对,并在公共区域以信息公告的形式告知核酸检测报告的发放时限和方式。每个标本应至少记录受检者(患者)的姓名、身份证号、居住地址、联系方式以及采样单位名称、标本编号、采集日期、时间、部位、类型、数量等信息。
在采集标本时,应采集呼吸道标本,包括上呼吸道标本(口咽拭子、鼻咽拭子等)或下呼吸道标本(呼吸道吸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深咳痰液等)。重症病例应优先采集下呼吸道标本,根据临床需要可留取便标本。
口咽拭子的采集方法为:被采集人员先用生理盐水漱口,采样人员将拭子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湿润,然后被采集人员头部微仰,嘴张大,并发“啊”音,露出两侧咽扁桃体,将拭子越过舌根,在被采集者两侧咽扁桃体稍微用力来回擦拭至少3次,然后再在咽后壁上下擦拭至少3次,将拭子头浸入含2~3ml病毒保存液的管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鼻咽拭子的采集方法为:采样人员一手轻扶被采集人员的头部,一手执拭子贴鼻孔进入,沿下鼻道的底部向后缓缓深入,待拭子顶端到达鼻咽腔后壁时,轻轻旋转一周,然后缓缓取出拭子,将拭子头浸入含2~3ml病毒保存液的管中。
深咳痰液的采集方法为:要求患者深咳后,将咳出的痰液收集于含3ml采样液的50ml螺口塑料管中。如果痰液未收集于采样液中,可在检测前加入2~3ml采样液,或加入痰液等体积的痰消化液。可以采用痰液等体积的含1g/L蛋白酶K的磷酸盐缓冲液将痰液化。
鼻咽或呼吸道抽取物的采集方法为:用与负压泵相连的收集器从鼻咽部抽取粘液或从气管抽取呼吸道分泌物。将收集器头部插入鼻腔或气管,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3ml采样液冲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儿导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器)。
支气管灌洗液的采集方法为:将收集器头部从鼻孔或气管插口处插入气管(约30cm深处),注入5ml生理盐水,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
实验室应当按照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要求进行分区,包括洁净区、准备区、操作区、污染区等。不同区域之间应当有明确的物理隔离和空气流向,确保样本和实验室人员的安全。
三)实验室操作规范要求
实验室操作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并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实验室应当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应当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和设备检测,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四)实验室废物处理要求
实验室产生的废物应当分类收集、储存和处理,包括生物危险废物、化学废物、一般废物等。废物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包装、标识、运输和处理,确保实验室环境和人员的安全。
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应该设立试剂储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和产物分析区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应该在物理空间上完全相互独立,不能有空气的直接相通。试剂储存和准备区主要负责试剂的制备、分装和扩增反应混合液的制备,以及消耗品的贮存和准备。标本制备区主要负责转运桶的开启、标本的灭活、核酸提取及其加入至扩增反应管等。扩增和产物分析区主要负责核酸扩增和产物分析。根据使用仪器的功能,
区域可适当合并。如采用标本处理、核酸提取及扩增检测为一体的自动化分析仪,标本制备区、扩增和产物分析区可合并。
实验室应当配备与开展检验项目相适宜的仪器设备,包括核酸提取仪、医用PCR扩增仪、生物安全柜、病毒灭活设备(如水浴锅等)、保存试剂和标本的冰箱和冰柜、离心机、不间断电源(UPS)或备用电源等。
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当在生物安全柜内对标本进行清点核对,并对标本进行灭活处理。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试剂准备、标本前处理、核酸提取、核酸扩增、结果分析及报告。实验室应当建立可疑标本和阳性标本复检的流程。
试剂准备应当选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试剂,并在选择标本保存液和核酸提取试剂时,使用试剂盒说明书上建议的配套试剂。核酸提取方法与标本保存液和灭活方式相关,有些核酸提取试剂(如磁珠法或者一步法),容易受到胍盐或保存液中特殊成分的影响,特别是一步法提取多需要使用试剂厂家配套的标本保存液。
标本前处理已经使用含胍盐的灭活型标本保存液的实验室,这一环节无需进行灭活处理,直接进行核酸提取,而使用非灭活型标本保存液的实验室,则有56℃孵育30分钟热灭活、化学灭活的处理方式。
核酸提取将灭活后的标本取出,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标本采集管加样。核酸提取完成后,立即将提取物进行封盖处理。在生物安全柜内将提取核酸加至PCR扩增反应体系中。
核酸扩增将扩增体系放入扩增仪,核对扩增程序是否与试剂说明书相符,启动扩增程序。扩增后产物置于含1 mol/L的盐酸中,应将产物全部浸泡至液体中,浸泡后将扩增产物转移出实验室。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实验室应该建立可疑标本和阳性标本复检的流程,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提高核酸检测的质量,实验室应该进行必要的性能验证,包括但不限于精密度和最低检测限。同时,实验室还需要按照《XXX关于开展核酸检测有关要求的通知》的要求规范
开展室内质控,并常态化接受国家级或省级检验质量控制。对于不按要求参加室间质评、室间质评结果不合格或检测结果质量问题突出的实验室,不得开展核酸检测。
质量管理包括人员操作技能和生物安全培训、标本采集、运输、接收和保存、耗材管理、试剂选择和性能验证、质控品的合理设置及其有效判定、复检规则、结果的报告、解释与建议等方面。
在核酸检测结果反馈方面,对于发热门诊、急诊患者,应在6小时内报告核酸检测结果;对于普通门诊、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等人群,原则上在12小时内报告结果;对于“愿检尽检”人群,一般在24小时内报告结果。同时,应为受检者出具检测报告,并告知其查询方式,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按照《核酸检测报告单》的参考样式出具,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发现核酸检测阳性结果时,应在12小时内进行传染病上报及后续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在核酸检测安全管理方面,标本转运前要进行消毒,标本包装应符合国际民航组织文件的要求,涉及外部标本运输的应
进行三层包装。疑似或确诊患者标本应标示有特殊标识,并进行单独转运。检测完成后,标本若检测结果为阴性,剩余标本及核酸可在结果报告发出24小时后装入专用密封废物转运袋中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随其他医疗废物一起转运出实验室进行销毁处理;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剩余标本应进行复核检测。实验室检测应当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同时采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个人防护,并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程序文件及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失误或意外的处理操作程序,并建立实验室环境消毒处理记录。
在进行实验前,必须遵守安全要求。桌面、台面及地面应使用0.2%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进行消毒,每天需新鲜配制消毒液。标本转运桶在生物安全柜内开启后,应使用0.2%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对转运桶内壁和标本采集密封袋进行喷洒消毒。标本采集管外壁应检查是否有破损或泄露,并使用0.2%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消毒样品管外表面。如果发现渗漏,应立即用吸水纸覆盖,并使用有效氯含量为0.55%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不得对标本继续检测操作,需立即进行密封打包,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后销毁。
在进行标本热灭活时,需旋紧标本采集管管盖,并可用封口膜密闭管盖。温浴过程中每隔10分钟需轻柔摇匀1次,以保证标本均匀灭活。温浴后标本需静置至室温或至少10分钟使气溶胶沉降,随后再开盖进行后续核酸提取。
在进行核酸提取和检测时,应尽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如为打开标本管盖或其他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则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实验结束后,必须对实验室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实验室空气应进行紫外消毒30分钟或紫外消毒机照射消毒1小时。每天实验后,使用0.2%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进行台面、地面消毒。实验使用后的耗材废弃物应放入医疗废物垃圾袋中,使用0.2%含有效氯消毒液或75%酒精喷洒消毒其外表面。试管架、实验台面、移液器等使用75%酒精进行擦拭。转运及存放标本的使用前后需使用0.2%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进行擦拭或喷洒消毒。塑料或有机玻璃材质物品可使用0.2%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或过氧化氢擦拭或喷洒消毒。
1.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必须制定医疗废物处置程序和污物、污水处理操作程序。所有危险性医疗废物必须
使用统一规格化的和标识方式,并由经过适当培训的人员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和设备处理。实验室应建立医疗废物处理记录,定期更换排风HEPA过滤器,并使用生物指示剂监测压力灭菌效果。
2.医疗废物的处理是实验室安全的关键环节,必须充分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分类,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
2020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规范:
1)废液的处理。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可分为普通污水和感染性废液。普通污水应排入实验室水处理系统,经统一处理达标后进行排放。感染性废液需采用化学消毒(0.55%含氯消毒剂处理)或物理消毒(紫外照射30分钟以上)方式处理,并确认彻底消毒灭活后方可排入实验室水处理系统,经统一处理达标后进行排放。污水消毒处理效果按GB《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关规定进行评价。
2)固体废物的处理。实验室固体废物应分类收集。固体废物的收集应具有不易破裂、防渗漏、耐湿耐热、可密封等特
性。实验室内的潜在感染性废物不允许堆积存放,应及时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废物处置前应存放在实验室内指定的安全位置。小型固体废物如检测耗材、个人防护装备等需使用双层防渗漏专用包装袋打包密封后经过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再沿医疗废物通道转运出实验室。
体积较大的固体废物如HEPA过滤器,应由专业人士进行原位消毒后,装入安全内进行消毒灭菌。不能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的物品如电子设备可采用环氧乙烷熏蒸消毒处理。经消毒灭菌处理后移出实验室的固体废物需集中交由医疗废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置。
3)实验室污染的处理。当标本污染生物安全柜的操作台造成局限污染时,应立即用吸水纸覆盖,并使用0.55%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消毒液需要现用现配,24小时内使用。
2.当出现标本倾覆造成实验室污染时,应该采取措施避免污染物扩散,密闭实验室空间。可以使用含有0.55%氯的消毒剂覆盖污染区,或者使用过氧乙酸加热熏蒸实验室,过夜熏蒸剂量为2g/m³,或者使用20g/L过氧乙酸消毒液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用量为8ml/m³,作用1-2小时。必要时可以使用高锰
酸钾-甲醛熏蒸,高锰酸钾8g/m³,放入耐热耐腐蚀,加入甲醛(40%)10ml/m³,熏蒸4小时以上。熏蒸时室内湿度应保持在60%-80%之间。
3.在清理污染物时,应严格遵循活病毒生物安全操作要求,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并进行实验室换气等,防止次生危害。
8.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下,应做好标本采集、核酸检测、检测报告的信息对接工作。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扫码程序,信息应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确保标本采集的个人信息与信息系统顺利对接,信息互通、互采、互认。
9.如果因疫情防控需要等因素,采集的标本量明显超出自身检测能力范围,可以建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协作机制,分散检测压力,保证时效性和有效性。
附件中的填表说明包括发热门诊、普通门诊、急诊、住院患者、陪护人员,本院职工,院外采样人员和其他机构送检等人员类型。
本文发布于:2024-02-06 13:0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7195829610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