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系统-公式总结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8日发(作者:)

信号与系统-公式总结

第一章 信号分析的理论基础

t2g(t)g(t)dt0,ijjt1i1.周期信号的判断:x(t)x(tT) 信号正交判断:t2

2gi(t)dtKit10,if※2. (1)f(t)(t)f(0)(t) (2)(tt0)f(t)dtt1f(t0),t2t0t2或t0t1ift0t1t2

(3)u(n)u(n1)(n)

3.※信号的时域分析与变换

信号的翻转:f(t)f(t) 平移:f(t)f(tt0) 展缩:f(t)f(at)

4.※卷积

g(t)f1(t)*f2(t)g(n)f1(n)*f2(n)tf1()f2(t)d

nmf1(m)f2(nm)

5.f(t)与奇异函数的卷积

※f(t)*(t)f(t)f(t)*(tt0)f(tt0)

6.几何级数的求值公式表

1an21an1a,a1

n0n21,a1n2an1an21an1a,a1

nn1n2n11,a1n2an0n1,a1

1a第二章 傅立叶变换

1 正变换:F()f(t)ejt1dt 逆变换:f(t)2时域

F()ejtd

频域

2 傅立叶变换的性质

性质

※时移

f(tt0)

※时频展缩

f(at)a0

f(atb)a0

f(t)ej0t

F()ejt0

1F()

aa1jbaeF()

aa※※频移

F(0)

※※对称性

时域微分

频域微分

※卷积定理

F(t)

dnf(t)

dtn(jt)f(t)

n2f()

(j)nF()

dnF()

dnF1()F2()

f1(t)*f2(t)

※3 抽样定理:

(1)已知信号有限频带为fm,采样信号频率f满足fs2fm时,抽样信号通过理想低通滤波器后能完全恢复。其中,2fm称为奈奎斯特抽样率。

(2)抽样间隔Ts满足条件Ts11时,抽样信号能够完全恢复。其中Ts成为奈奎斯特抽样间隔。

2fm2fm

4 典型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及频谱图

信号

波形图

f(t)

名称

※※

矩形

脉冲

F()F()ej()

频谱图

E[u(t)u(t)]

ESa(

2)

冲激

脉冲

E(t)

E

※※

直流

函数

冲激

序列

E

2E()

T1(t)

11()

21

T1

第三章 拉普拉斯变换

1 定义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F(s)单边拉普拉斯变换F(s)tf(t)estdt 拉普拉斯反变换

f(t)2jj1jF(s)estds

0f(t)estdt

t单边变换收敛条件:limf(t)e0

0称为收敛域。

2 常见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公式序号

原函数f(t),t0

※1

※2

※※3

※※4

※ 5

※ 6

像函数F(s)[f(t)]

(t)

u(t)

t

eat

sint

cost

1

1

s1

s21

sa

22ss

22s复频域F(s),0

3 拉普拉斯的基本性质

性质

※※1时间平移

※2频率频移

※3时域微分

4复频域微分

5复频域积分

※6时域卷积

※4. 拉普拉斯反变换

⑴部分分式展开法

时域f(t)

t0

f(tt0)u(tt0)

f(t)es0t

df(t)

dttf(t)

F(s)est0

F(ss0)

sF(s)f(0)

dF(s)

dsF(s)ds

f(t)

tf1(t)*f2(t)

sF1(s)F2(s)

bmsmbm1sm1F(s)an(sp1)(sp2)k1k2b1sb0(spn)(sp1)(sp2)kn

(spn)ki(spi)F(s)|spi

(i1,2,n)

拉氏变换的基本形式:etut1sαnzau(n)

z变换的基本形式 nzaau(n1)zaza

⑵留数法

留数法是将拉普拉斯反变换的积分运算转换为求被积函数各极点上留数的运算,即

f(t)

2j1jjF(s)edsRespi

sti1n

其中

Respi[(spi)F(s)est]sp (pi为一阶极点)

i1dr1[r1(spi)pF(s)est]spi (pi为阶极点) 或Respi(r1)!ds

第四章 Z变换

1. Z变换定义

正变换: 双边:X(z)nx(n)zn 单边:X(z)x(n)zn0n

2. Z变换收敛域ROC:满足x(n)zn

的所有z值

n★ ROC内不包含任何极点(以极点为边界);

★ 右边序列的ROC为

zR1 的圆外;

★ 左边序列的ROC为

zR1 的圆内;

★ 双边序列的ROC为

R1zR2 的圆环。

★ 有限长序列的ROC为整个 z 平面 (可能除去z = 0 和z = );

3. 典型信号的Z变换

(1)

x(n)(n),X(z)1,z0

z,z1

z1zn(3)

x(n)au(n),X(z),za

za(2)

x(n)u(n),X(z)

4. 单边Z变换性质

特性名称 时间序列 Z变换

m1zF(z)x(i)zi

i0mf(nm)u(n)

※位移性

f(nm)u(nm)

※时间反转

尺度变换

※卷积定理

zmF(z)

F(z1)

f(n)

anf(n)

f1(n)*f2(n)

zF()

aF1(z)F2(z)

5 Z反变换

⑴幂级数展开法(长除法)

N(z)bMzMbM1zM1b1zb0※⑵部分分式展开法

F(z)

NN1D(z)aNzaN1za1za0F(z)F(z)NAi单极点时,将展开为部分分式 =

zpzzi0i根据收敛域给出反变换

A: if

zR,则f(n)为因果序列(右边序列),即f(n)Apu(n)

inii1NB: if

zR,则f(n)为非因果序列(左边序列),即f(n)※⑶围线积分法(留数法)

Apu(n1)

inii1Nf(n)12jcF(z)zn1dz=Res[F(z)zn1,pi]zpi,pi为F(z)zn1的极点。

i式中围线C位于F(z)的收敛域内且包围坐标原点。

对F(z)的收敛域为圆内部分或环形区域时,序列f(n)中将出现左边序列,可以使用留数辅助定理(当pi为单极点)

A:C内极点:

f(n)Res[F(z)zn1,C内极点pi]zpi[(zpi)F(z)zn1]zpi

,C外极点pi]zpi[(zpi)F(z)zn1]zpi

B:C外极点:f(n)Res[F(z)zn1注意:计算f(n)时,要分别计算n0和n<0两种情况下的极点。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连续系统时域、频域和复频域分析

1 线性和非线性、时变和非时变系统判别

(1)线性和非线性

先线性运算,再经系统=先经系统,再线性运算

f1tC1f1t

C1

f2tC2f2t

C2

ftHf1tC1Hf1t

1H•C1H•HC1f1tC2f2tf2tH•Hf2tC2C2Hf2tC1Hf1tC2Hf2t

若H则系统

H• 是线性系统,否则是非线性系统。

C1f1tC2f2tC1Hf1tC2Hf2t,(2)时变系统与时不变系统

在零初始条件下,其输出响应与输入信号施加于系统的时间起点无关,称为非时变系统,否则称为时变系统。时不变性:

先时移,再经系统=先经系统,再时移

e(t)r(t)

H延迟个单位

r(tt0)e(tt)0

ftHftDE

H•ytyt

ftDEftHft

H•

若

Hftyt,则系统是非时变系统,否则是时变系统。

2 对线性时不变系统,响应r(t)rzi(t)rzs(t),其中rzi(t)为零输入响应,rzs(t)为零状态响应。

(1)响应可分解为: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r(t)rzi(t)rzs(t)。

零输入响应rzi(t):

Step1 特征方程,特征根;

Step2 解形式rzi(t)Ceii1nait或

rzi(t)Ctii1Ki1a1teiK1Ceinait;

Step3 初始条件代入确定系统Ci;

零状态响应rzs(t):

方法1:时域分析法rzs(t)=e(t)*h(t)

方法2:变换域分析法

Step1:根据电路图,求H(s)

Step2:

Rzs(s)H(s)E(s)

Step3:

rzs(t)L1Rzs(s)

(2)零状态线性:当起始状态为零时,系统的零状态响应对于各激励信号呈线性。

e(t))e(t)2e(t)h(t)

rzs(t2rzs(t)e(tth(t)

0)Ce(t)Crzs(t)Ce(tt0)(3)零输入线性:当激励为零时,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对于各起始状态呈线性。

r(0),r(0),2r(0),r(0),h(t)

rzi(t)2rzi(t)Cr(0),r(0),Crzi(t)

3 冲激响应h(t) 的计算

(1)已知电路图,求h(t)

Step1:明确系统输入(激励),系统输出(响应)

LjwL或LsStep2:电气元件L和C,变成变换域C11

jWC或CSStep3: 系统函数H()R()E() 或

H(s)R(s)E(s)

Step4:

h(t)L1H(s)或h(t)F1H(w)

(2)已知e(t)和零状态响应rzs(t),求h(t)

(3)已知微分方程,求h(t)

(4)已知各分支子系统hi(t),根据系统连接方式确定总系统h(t)

4 无失真传输条件判断

定义:任意波形信号通过线性系统不产生波形失真。

时域条件:r(t)Ke(tt0)

频域条件:H()Kejt0 等价于H()K(常数)()

0t即系统的幅频特性为一常数,相频特性是一通过原点的直线。

5 零输入响应rzi(t):

rzs(t)rzs(tt0)Crzs(tt0)

Step1:特征方程,特征根;

Step2:解形式rzi(t)Ceii1nait或

rzi(t)Ctii1Ki1a1teiK1Ceinait

Step3:初始条件代入确定系统Ci

第九章 第十章 离散系统时域、Z域分析

1 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前向差分:ay(ni)bx(nj)

aiji0NNMN1

j0M后向差分:ay(ni)bx(nj)

aiji0j001

2 卷积法

y(n)yzi(n)yzs(n)

(1)零输入响应yzi(n) :激励x(n)0时初始状态引起的响应

Step1 特征方程,特征根;

Step2 解形式yzi(n)Cai1Nnii或

yzi(n)Cnii1Ki1n1aiK1CaNnii;

Step3 初始条件yzi(0),yzi(1),,yzi(N1)代入yzi(n),确定系统Ci;

(12)零状态响应yzs(n) :初始状态为零时外加激励引起的响应

方法1:时域分析法yzs(n)x(n)*h(n)方法2:变换域分析法yzs(n)

Step1: 差分方程两边Z变换(注意初始状态为零);

左移位性质

m1已知Zx(n)u(n)X(z),则 Zx(nm)u(n)zX(z)x(k)zk

k0mmx(m)h(nm)

例:Zxn1zXzzx0

22Zxn2zXzzx0zx1

右移位性质

已知Zx(n)u(n)X(z),则Zx(nm)u(n)z1例:Zxn1zXzx1

21Zxn2zXzzx1x2

m1kX(z)x(k)z

kmStep2: 求系统转移函数H(z)Yzs(z)

X(z)Step3: 求x(n)的Z变换X(z)

Step4:

Yzs(z)X(z)H(z)

Step5:

Yzs(n)Z

1Yzs(z)

信号与系统-公式总结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00:5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7324864660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系统   变换   信号   响应   序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网站地图1 网站地图2 网站地图3 网站地图4 网站地图5 网站地图6 网站地图7 网站地图8 网站地图9 网站地图10 网站地图11 网站地图12 网站地图13 网站地图14 网站地图15 网站地图16 网站地图17 网站地图18 网站地图19 网站地图20 网站地图21 网站地图22/a> 网站地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