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
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
:核型 染色体 分析报告 染色体核型分析弱精
染色体核型分析46 xn 染色体核型分析46 xy
篇一:染色体核型分析
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
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是诊断恶性血液病的重要依据。许多特异性染色体畸变和特定的恶性血液病亚型相联系,因而成为恶性血液病诊断分型的重要指标;诊断时的染色体核型对恶性血液病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同时染色体畸变可作为监测白血病缓解、复发及突变的重要参考指标,也为分子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比如t(9;22)异常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杂染色体异常的白血病预后很不好,应尽早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WHO制定的恶性血液病分型系统中,将染色体核型作为最重要的分型及诊断指标,发现重现性异常的染色体可提前作出AML的诊断。很多染色体异常导致特异性的白血病融合基因。染色体分析除用于各类恶性血液病患者,如急、慢性白血病、MDS、MPNs、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还可用于儿童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畸形的染色体检测,以及习惯性流产、不孕不育等疾病的诊断。但是染色体分裂相的制备和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时间长,因此导致临床染色体的诊断缺乏及时性,往往发报告时间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染色体核
型分析需要细胞分裂才能完成,因此需要细胞具有良好的分裂活性,部分患者的细胞不分裂就不能观察到可供分析的中期分裂相(正常染色体分裂相,核型排列后如图3和图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确诊和治疗。此外染色体一般只能分析20-30个分裂相细胞,敏感性只有百分之一,当异常细胞比例较低时,也难以发现异常的染色体。异常染色体核型的判断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尤其对一些
复杂染色体异常,或异常较小的染色体,往往难以正确判断。采用染色体全自动扫描暨自动核型分析系统可以加快染色体检测和发报告速度。通过加用一些促细胞分裂的试剂可增加可供分析的核型。
图3 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核型
图4:正常女性核型 46,XX
不同血液恶性肿瘤常见的染色体异常见表2,具体介绍如下。
表2 白血病和淋巴瘤常见的染色体易位和融合基因
细胞类型 疾病染色体异常融合基因
髓细胞 AML/M2t(8;21)(q22;q22) AML1/ETG8(ETO)
AML/M2(M4) t(6;9)(p23;q34)DEK/CAN
AML-M3t(15;17)(q22;q11-22)PML/RARα
AML-M4inv(16)(p13;q22) CBFb/MYH11
AMLt(6;11)(q27;q23) MLL/AF6
AMLt(11;19)(q23;p13.1) MLL/ELL
AMLt(11;17)(q23;q21) MLL/AF17
AMLt(10;11)(p12;q23) MLL/AF10
AML dupMLL(11q23) dupMLL
AML t(16;21)(p11;q22)TLS/ERG
AML t(9;11)(p22;q23) MLL/AF9
CML t(9;22)(q34;q11) BCR/ABL
HES;CEL Del4q FIP1L1/PDGFRa
B细胞 B-淋巴瘤t(14;18)(q32;q21)BCL-2/IgH
Burkitt淋巴瘤 t(8;14)(q24;q32) MYC/IgH
T细胞 T-ALL t(8;14)(q24;q11) MYC/TCRα
T-ALL t(X;11)(q13;q23) MLL/AFX
T-ALL t(1;11)(p32;q23) MLL/AF1p
T-ALL t(11;19)(q23;p13.3)MLL/ENL
T-ALLTAL1D SIL/TAL1
T-ALLt(16;21)(p11;q22) TLS/ERG
T-ALLt(11;14)(p15;q11) Rhom-1,TTG-1/TCRσ
1. 伴有特异性遗传学异常的AML
在这一AL亚群中,WHO确认了以下四种特征明确的遗传学异常,在原发性AML中此类异常占30%,这类AML有独特的临床表现。
lt(8;21)(q22;q22)和/或AML1-ETO基因的AML,采用含大剂量阿糖胞苷的化疗方案治疗,临床治愈率可达50%,被分类为低危险性AML(如图5)。
图5多发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型:46,XX,t(8;21)(q22;q22)
lt(15;17)(q22;q12)和/或PML-RARα融合基因及其变异型的APL,用全反式维甲酸及砷剂疗效好,采用化疗+砷剂+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方案治疗,临床治愈率可达70%-95%,被分类为低危险性AML(如图6)。
图6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6,XX,t(15;17)(q22;q12)
l染色体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和/或CBFβ- MYH?融合基因的AML,常伴有嗜酸细胞增加。采用含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的化疗疗效好,临床治愈率可达50%以上,被分类为低危险性AML(如图7)。
图7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4EO型:
46,XX,inv(16)(p13q22)
篇二:实验九 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九 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
1. 观察测量照片上每条染色体,进行配对排列和剪贴成核型分析图; 2. 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学习和掌握核型分析的方法; 3. 正确理解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染色体多样性。
【实验原理】
核型(Karyotype)亦称染色体组型,是指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核(或染色体组)的表型,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每一个体细胞含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用2n表示。其中与性别直接有关的染色体,即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每一个配子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做单倍体,用n表示。两性配子结合后,具有两组染色体,成为二倍体的体细胞。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叫核型分析(如图1所示)。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条按其长短、形态、类型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称为核型图,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核型模式。核型分析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确定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 辨析每条染色体的特征。
?
图1 人类中期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2n=46)
染色体在复制以后,纵向并列的两个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联结在一起。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臵是固定的。由于着丝粒位臵的不同,染色体可分成相等或不相等的两臂,造成中部着丝粒(m),亚中部着丝粒(sm)、亚端部着丝粒(st)和端部着丝粒(t)等形态不同的染色体(如图2所示)。此外,有的染色体还含有随体或次级缢痕,所有这些染色体的特异性构成一个物种的核型。细胞分裂中期是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最典型的时期,通过显微镜摄影,将选取伸展良好,形
态清晰,有代表性的细胞分裂相进行高倍拍摄放大,得到用于核型分析的照片。
次缢痕
短臂
着丝粒长臂
染色单体
msmstt
图2 中期染色体形态及结构
1. 分析标准:? 臂比值r(长臂长/短臂长);? 着丝粒指数i[(短臂长/染色体长)×100%](表1);? 相对长度:某条染色体长度占一套单倍体染色体长度总和的百分比:相对长度(%),(某染色体长度/单套染色体组总长)×100,(植物);或:相对长度(%),[某染色体长度/(单套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总长]×100,(动物);? 臂比指数(N.F.值):把具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粒的“V”形染色体计为2个臂,而把具近端和端部着丝粒的“J”或“I”染色体计为1个臂,以此统计核型中总臂数;? 染色体长度比:根据染色体长度比[(最长染色体长/最短染色体长)×100%]。
表1:着丝粒位臵的确定(Levan 1964年的二点四区系统标准)壹
臂 比 1.00 1.01,1.70 1.71,3.00 3.01,7.00 大于7.01 ?
着丝粒指数 50.0 50.0,37.5 37.5,25.0 25.0,12.5 12.5,0.0 0
着丝粒位臵 正中部着丝粒 中部着丝粒 亚中部着丝粒 亚端部着丝粒 端部着丝粒 正端部着丝粒
简写 M m sm st t T
2. 核型公式:某种植物核型公式为2n=2x=10=6m+2sm+2st(SAT),其中x代表染色体基数,表明该植物为2倍体,6m代表有6条染
色体为中部着丝粒,2sm代表有2条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2条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粒并带有随体。
3. 核型分类:Stebbins根据核型中染色体的长度比和臂比两项特征,区分核型的对称与不对称程度,将其分为12种类型(表2)。
表2:核型的对称与不对称分类(Stebbins)
壹
注:本实验进行核型分析时,着丝粒位臵主要分为m,sm,st,t。
最长/最短 ,2?1 2?1,4?1 ,4?1
臂比大于,4?1的染色体的百分比
0.0 1A 1B 1C
0.01~0.5 1A 1B 1C
0.51~0.99 1A 1B 1C
1.0 1A 1B 1C
注:A为对称核型,B为中间类型,C为较不对称核型。
3. 实践应用:核型分析可以探明生物遗传与变异、染色体组演化和种属间亲缘关系等,同时染色体显带也表明不同个体及物种的染色体显带核型均有化,这种现象称染色体多态性(Chromosome Heteromorphism),因此核型分析在遗传学研究特别是与人类染色体疾病的临床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实验材料】
制作好的动物或植物染色体制片。
【实验准备】
器具:放大镜、直尺、剪刀、镊子、计算器、座标纸、绘图纸、胶水等。
【实验步骤】
1. 染色体数目统计:观察统计时原则上要观察尽可能多的个体约100个细胞为宜,使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 准备染色体标本的相片:将制备的细胞轮廓清楚,染色体集中而不重叠,着丝粒、次缢痕和随体贰清晰,染色体长度适中而不弯曲的,不扭曲、不断裂的5个
以上的染色体标本,通过显微镜与数码相机或电脑的数据接口,形成并储存成图片格式,最终打印成相片。
3. 染色体测量叁:确定染色体数目,目测相片上每条染色体长度,按长短顺序初步编号,写在相片上每条染色体的背面,用钢尺逐个测量每条染色体长度[长臂(q)长、短臂(p)长],根据相片计算出各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值及着丝粒位臵,有随体的染色体,其随体长度和次缢痕长度可计入全长,也可不计入,但必须加以说明。将测量的数据记录于表1。
表1 核型分析实测记录表
序号
实测长度(mm)
序号
实测长度(mm)
贰叁
注:次缢痕和随体的观察与分析需实验者本身操作熟练及经验
丰富,本实验可不作要求。 注:由于染色体绝对长度受许多因
素影响,如
预处理时间、染色体本身浓缩程度、实验操
作、实验者本身等,因此本实验不作要求。
(条) 1 2 3
长臂
短臂
全长
(条) 5 6 „
长臂
短臂
全长
4. 染色体相关数据的计算:将计算的数据记录于表。
表2 核型分析计算表
序号(对)
1 2 3 „ 总 和
相对长度(%)
臂比
着丝粒位臵
染色体类型
5. 核型图:
5.1 染色体排序与分组:? 按染色体由长到短重新编号,由左向右顺序贴在纸上。若两对染色体长度完全相等,则按短臂的长度顺序排列,长者在前,短者在后;? 着丝点排列在同一水平线上,短臂在上,长臂在下;? 着丝粒类型相同,相对长度相近的分一组;? 同一组的按染色体长短顺序配对排列;? 各指数相同(包括显带)的染色体配为一对;? 可根据随体的有无进行配对;? 如有超数染色体、性染色体,则排在最后;? 如果核型中有差异明显而恒定的杂合染色体对时,单独列出并附加说明。
5.2 完成上述步骤的染色体剪贴后,再附一张同一照片的中期分裂相,即成为染色体核型图。排列好后亦可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其核型是否正常。
6. 核型模式图: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和排列的核型图,用绘图纸和座标纸(座标纸放在绘图纸下面)绘制核型模式图。横座标为染色体序号,纵座标为染色体(臂)的相对长度,“0”为长、短臂的分界线,长臂在下,短臂在上。各个染色体依横坐标方向按序号排列,染色体宽占5小格,相互之间隔点10小格,着丝粒位于纵
坐标0处,占4小格,纵坐标为相对长度,次缢痕占1小格,染色体臂及随体长度每μm用10小格。
7. 模式照片:将所分析的质量较高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完整照片粘贴在绘图纸上方正中,照片上注明放大倍数,并在照片上标出一个以1μm为长度单位的标尺,以便目测出染色体实际长
度,这样能给人以真实感同时也便于他人评定核型分析的准确度。
8. 在核型图和核型模式图的正下方标明核型公式。
【注意事项】
无论何种方法,制片时都可能造成染色体的丢失、重叠等现象;制片方法不同,细胞所处的生理状态不同,染色体的收缩程度就不同;用秋水仙素等药物进行预处理还能引起染色体加倍,所有这些因素都能使我们的观察结果产生偏差。因此不能仅根据对一两个细胞的观察结果确定一个物种的核型,而必须观察、分析多个个体、多个细胞。一般至少要统计30个以上的分散良好、染色体形态清晰的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如这些细胞的染色体都恒定一致,即可认定为该物种的染色体数目。
【实验作业】
1. 制作染色体核型图,并绘制染色体模式图。 2. 简要描述实验所测核型的分析结果。
篇三: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及核型分析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课名称遗传学实验实验名称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及核型分析成绩______________ 姓名王大锤实验报告系列年级学号组别一时间2015.温度6?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03:59: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07335995664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