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学习的阿里云大学的《快速掌握 MongoDB 数据库》课程,对基本操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讲解,但是对MongoDB的底层原理、适用的核心场景、和部署时的集群架构等解释的并不详细。这里继续自己学习一下MongoDB的集群技术。
目录
MongoDB集群机制
1、主从复制
2、副本集
2.1、什么是副本集
2.2、什么是 Oplog
3.3、副本集的结构与原理
3.4、副本集数据同步
3.5、何时触发选举
3.6、具体操作
3、分片
3.1、MongoDB分片介绍
3.2、集群中数据分布
3.3、数据区分
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大多数都说的很简单,这里尽量博彩众家之长吧。
MongoDB 有三种集群部署模式:分别为主从复制(Master-Slaver)、副本集(Replica Set)和分片(Sharding)模式。
 1、Master-Slaver 是一种主从副本的模式,目前已经不推荐使用,MongoDB 3.6彻底废弃;
 2、Replica Set 模式取代了 Master-Slaver 模式,是一种互为主从的关系。Replica Set 将数据复制多份保存,不同服务器保存同一份数据,在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实现故障转移,在实际生产中非常实用;
 3、Sharding 模式适合处理大量数据,它将数据分开存储,不同服务器保存不同的数据,所有服务器数据的总和即为整个数据集。
Sharding 模式追求的是高性能,而且是三种集群中最复杂的。在实际生产环境中,通常将 Replica Set 和 Sharding 两种技术结合使用。
虽然 MongoDB 官方建议用副本集替代主从复制,但是本节还是从主从复制入手,让大家了解 MongoDB 的复制机制。
主从复制是 MongoDB 中最简单的数据库同步备份的集群技术,其基本的设置方式是建立一个主节点(Primary)和一个或多个从节点(Secondary),如下图所示。
这种方式比单节点的可用性好很多,可用于备份、故障恢复、读扩展等。集群中的主从节点均运行 MongoDB 实例,完成数据的存储、查询与修改操作。
本文发布于:2024-02-07 13:44: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153031572507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