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3日发(作者:)

读《永安万历志》(卷首·志例2)
原文:志例2
一 任土作贡,从古为然。若其方物之毕陈,丁口之毕作。固上所
以任乎下,下所以奉乎上,皆是物也。至于屯田、水利,亦系于土田;
徭役、差使,咸趋事之大义。然人情不古,法立弊生,奸猾宿胥缘以
为市,巧取巧避,上下相遁,蠹毒滋矣。因考据典则,详著颠末于篇,
庶几存心民物君子,省览而知所向往。
一 宦历于兹土,皆民上也。上以子视民,民亦宜以父母以报上。
故有名宦祀以报功,宦绩纪以昭美。其馀皆列其名籍及任之年月。
一 选举有正科,有杂科。甲科、岁贡为正,例贡、掾史为杂。籍
在别省者,亦书其名。例贡未授官,止书其名,掾则必授官,始入矣。
至于貤移、恩典、坊表,毕录志荣也。
一 人物或以耆德硕行而祀瞽宗,或以文雅奇卓而树表范,皆后人
所景仰者。其或淫雅并奏,贤不肖混淆,虽徼虚美于一时,而有愧心
于百世,亦何益哉,徒滋訾议矣。至于贞烈行谊,有关于人心风俗者,
何可遗也。武功贵戚皆出于地方者,何可泯也,因毕书以见谊。
一 名宦祀提学熊 (原版为空格),出于上司之檄,郡不祀也,
而县祀之。提学宗 (原版为空格),亦由按院檄也,郡已祀而县不祀。
意者,宗尝分守延平,有惠政于地方,祀之宜也。而熊□犹祀之于县,
非尊崇之,实卑亵之矣。余有疑未安焉,敢俟议礼君子改正。
一 乡贤祠祀于嘉靖中年。初祀时,木主陈公瓘、邓公肃、邓公
文铿。而陈公世卿,乃瓘之祖也,昔在宋,固沙之人,今其所居,则
为今永安二十六都,故址存焉,丘墓在焉,子孙奉祭扫者存焉,其馀
子孙居县、居乡者,何啻千百。陈公瓘不知何时去其祀,固以流寓他
方,不祀亦宜,而世卿岂宜遗落?况邓公肃、邓公文铿,其出身时皆
沙县人。邓公肃读书于永之栟榈山,因号焉,居址尚沙县地方也。邓
公文铿所居今割永安,既祀之,而世卿独不祀,可乎?余谓乡贤宜祀
陈公世卿;其邓公肃,栟榈有专祀矣,乡贤不宜又祀,以免重复。
一 祥异示惩,人所创见。丘墓埋玉,设为贤淑,乃人所景仰,欲
起九原而不可得者。仙释者,自是方外一等人。寺观创久亦难尽废;
若养济、漏泽,亦王政之务,皆不可阙。依例书之,以备考验。
(附注:1、天所以始事,悬象于天下,示于人吉凶,悔吝不能掩
者。改断句为:天所以始事,悬象于天,下示于人,吉凶悔吝不能掩
者。2、矫其俗尚之不合于礼以之,正则存乎其人哉。改断句为:矫其
俗尚之不合于礼,以反(据原版补反)之正,则存乎其人哉。3、名宦
祀提学熊 (原版为空格),提学宗 (原版为空格),4、庶几存心民
物,君子省览而知所向往。改断为:庶几存心民物君子,省览而知所
向往。)
张水藩读文●志 例2
一 依据土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自古以来都是
这样。像现在这土地上土特产都记录排列,男女丁口都登记在册。本
来上面所以任用在下的,在下之所以供养在上的,凭借的都是土地这
东西。至于屯田、水利,也是寄存于土地田亩上的;徭役、差使,全
部都是办事的正当渠道。然而人情不像古代那么淳朴,新立一个法也
会生出一个弊端。奸猾而经验丰富的小官吏利用弊端借以赢利,巧取
巧避。上下互相推诿,危害百姓的人就滋生了。因此考据典章法则,
详细把本末在本篇写出,或许可以让留心人民万物的君子,审阅而知
有所追求了。
一 在这地方当官的,都是百姓的上司。上司以对子女的态度对待
百姓,百姓也应该以对父母的态度以报答上司。所以有祭祀名宦以报
答他的功劳,记载为官政绩以彰显他们的光明美好。其余的都只列他
的姓名籍贯及任职的年月。
一 选拔有正科,有杂科。甲科、岁贡为正科,例贡、掾史为杂科。
籍贯在别省的人,也写他的名字。例贡没有授予官职的,只写他的名
字,小吏员就一定要授予官职,才能入名了。至于封赠转移、恩典、
坊表,全部收录以记载他们的荣耀。
一 人物部分,有的因为盛德高年而祭祀于最高学府,有的因为文
雅奇卓而树为模范,他们都是后人所景仰的。其中有的淫雅并奏,贤
不肖混淆,虽求得虚美于一时,而有愧心于百世。这样的有什么用,
徒然滋生闲话议论。至于贞烈事迹,和人心风俗有关,怎么可以遗漏
呢?武功贵戚都是出在地方上的,怎么可以泯没呢?所以都写上,以
显得合宜。
一 名宦祭祀提学熊 ,是出于上司的公文要求。是郡里不祭祀了,
而县里祭祀他。提学宗 ,也由按院公文要求,郡里已祭祀而县里不再
祭祀。有意祭祀他的人认为,提学宗 曾经分派出守延平府,有惠政在
永安这地方,祭祀他也应该。而熊 放在县里祭祀,已经不是尊崇他,
实际是卑微轻贱他了。我有疑虑而不安,冒昧地等待议论礼制的君子
来改正吧。
一 乡贤祠开始祭祀于嘉靖中期。祭祀初期,木主有陈公瓘、邓公
肃、邓公文铿。而陈公世卿,乃是陈瓘的祖宗。过去在宋代,本来是
沙县的人。他所居住的地方,现在则是永安二十六都。故址还存在,
坟墓也在的,子孙奉行祭扫的也都在。他留下的子孙居县、居乡的,
何只千百。陈公瓘不知道什么时候去除了对他的祭祀,本来因为流落
在他乡居住,不祭祀也适宜,而世卿难道应该遗落吗?况且邓公肃、
邓公文铿,他们出身时都是沙县人。邓公肃在永安的栟榈山读书,也
因此取这个号,居住地址当时还是沙县地方。邓公文铿所居住地方现
在割归永安,已经祭祀他了,而就独独世卿不祭祀,可以吗?我认为
乡贤应该祭祀陈公世卿;而邓公肃栟榈已经有专门祭祀了,乡贤就不
宜又再祭祀,以免重复。
一 吉祥与灾异显示惩戒,人所少见。丘墓埋玉,假使是贤淑,乃
是人所景仰的,想要让她从九泉起来而不可得。仙人释者,自然是方
外一等人。寺观创建已经很久了,也难尽废;像养济、丛葬地,也是
王政的任务,都不可缺。依例记载它,以备考查验证。
张水藩议论(卷首 志例二)
国学传承,县志肯定是一个重要载体。县志实际上基本是好人好
事记录本,它记载的是人,由人再牵出事。所以两篇序都强调县志在
促进社会良好风气,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但时代在进步我们对过
去的东西,还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小国寡民的思想和富强
要求就就南辕北辙了,还有下面的子民、臣民,也不符合现代公民的
思想。
我白话读县志重点在于尽量比较准确地读出,至于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还是要大家一起来。
本文发布于:2024-10-13 02:49: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287589804653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