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外表的辉煌与内心的荒芜

阅读: 评论:0

2024年11月12日发(作者:)

《小时代》:外表的辉煌与内心的荒芜

《小时代》:外表的辉煌与内心的荒芜 

。周思明 

这是一个梦想闪耀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理想冷却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 

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些人眼中的大时代,这也是另一些人眼中的小时代。这是几代 

人共处的一个多元化世界,这也是时尚年轻人的青春世界。处在这样一个“乱花渐欲 

迷人眼”的新世纪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创造的权利和言说的权利,包括郭敬明在 

内。 

所以,郭敬明就创造了,就言说了。之前,关于郭敬明,有着接二连三的话题, 

这些话题,看似与((,J、时代》无关,甚至也和我们所处的这个大时代无关。但深入思 

考,显然不对了,显然会得出相反的判断和结论。就说他的电影处女作 ,H,-J4b),我 

以为,也许就和主创者的“三观”不无瓜葛。 

、 

、时千 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时代》的故事发生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上海,主人公林萧、顾里、南湘、唐 

宛如四个女生在这座风光而时尚的城市里生活与学习、工作与成长,四个女生从小感 

情深厚,却各自有着不同的“三观” (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她们在同一个宿舍 

朝夕相处,转眼到了大学生涯的后期,平静的生活开始面临层出不穷的挑战。找工作 

实习的忙碌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生存压力,看似平静的校园生活相继发生着种种让她 

们措手不及、不知如何面对、需要抉择的事情。同时,顾源、简溪、宫洛、崇光、卫 

海、席城等一群男生和这四个女生之间也正发生着千丝万缕的情感交错…… 

面临巨大生存压力,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四个女生要先后经历友情、 

爱情,乃至亲情的巨大转变,在巨变面前,她们是否依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态度,她们 

的青春故事将如何续写精彩?这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了现代当代的诸多作家关于青春的 

书写,从巴金的《家春秋》系列到杨沫的《青春之歌》,从王蒙的《青春万岁》到俞杉 

的《女大学生宿舍》等等,他们所展示的,是青春遭遇困境时的搏斗和奋争,是灵魂 

邂逅险滩时的苏醒和战斗,最终是正义战胜邪恶、真理压倒谬误,人生走向光明。 

也许,作为郭敬明的长辈,我们应该对他们这一代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宽容,耐心 

与等待。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的历史与他们的历史是断裂的、疏离的,我们心目中 

的真理与他们心目中的真理是两样的、背反的。我相信,不论人类繁衍到哪个时代、 

哪个世纪、哪个时空,作为绝对真理,它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它的内涵也是不会更 

73 

,、 

20 1 3  ̄

‘器 1月 渊/影视镜像 

易的。人类文明必将沿着前人所开辟的航道,遵循 

水平、短视的水准、物质的层面,而忘却了、丢弃 

了精神的追求、升华的努力和理想的憧憬。这一 

点,也许缺乏准备、方向感模糊的郭敬明还不能理 

解,虽然,他的名声现在已经很大,他的经济实力 

是人间拼搏的正能量。用“天上”的语境,讲述一 

事物自身的必然性规律前行,而不是降低到动物的 

个“人间”的故事,实乃一石二鸟、两全其美也。 

((/J、时f弋》的智商水准也颇有趣。国外对3—5岁儿 

童进行智力测评的时候会观察到一个现象,当要求 

孩子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他会以魔术的思维,一 

端表述“问题”,另一端提供“解决”。好像把菜丢 

也已经很强,他的粉丝队伍可能庞大无比。但即便 进锅里,烹调就此完成。科学家称之为黑箱现象。 

如此,我仍然坚信,这些大和强,也不足以掩饰和 

抵销他的精神境界的小和弱。正因为此,他的电影 

处女作((/J、时代》一旦面世,就引发了如此之多的 

争议,特别是众多微博大V们的炮轰,简直可以 

说是“掀起了狂潮”!网友们纷纷直斥该片空洞, 

价值观扭曲,是超越《富春山居图》的年度大烂 

片 

二、 ((,J、时1 在艺术上乏善可陈 

“三观”的问题,是电影((/J、时 的突出症 

结。除此之外,单就电影美学的层面研讨,也存在 

着十分显然的瑕疵,比如有网友直言: ((/j、时 

零碎故事片段的七拼八凑,不合逻辑的事件发展, 

即使填上了大量人物旁白,70后、80后的观众也 

只能感叹跟不上90后的节奏了……面对批评,郭 

敬明解释是, “我也没想拍谁看都会喜欢的电影 

……

遗憾还是有很多,比如拍得太匆忙了,空镜头 

补得也不够多,让观众看来跳跃性有点大,这是我 

自己的不足,我也在总结。”严格意义上说, ((/J、 

时代》不是一部电影,它是一个借助摄像机、演 

员、环境和银幕而制作出来的视觉产品。将其当做 

部电影来评价,似乎指鹿为马。它是按照郭氏 

“三观”精心设计而成,其目标定位清晰可鉴,其 

商业意图不加掩饰。都说世界上有两种人的钱最好 

赚,一种是女人的,另一种是孩子的。郭敬明精明 

地对这两种人加以了“兼并”,他的创作目的首先 

就是有钱可赚、有利可图,再说得直接一点,就是 

赚女孩子的钱。 

影片的画面被认为非常之唯美。诚然, ((/J、 

时代》中的场景就像是天堂。为此,导演郭敬明美 

其名日,影片中四位混在“天堂”的少女所表现的 

74 

在((,J、时代》里,黑箱现象比比皆是。不管矛盾需 

要解决的过程有多么复杂,也不论问题有多么危 

急,请放心,不久你就会发现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而不费吹灰之力。就像西方童话故事《皇帝的新 

衣》一样, ((/J、时代》及其粉丝团给那些对其心存 

疑问的观众,那些看不惯((/J、时代》的人,统统冠 

以“装”的恶名。看着银幕上那些粘着可以扎死苍 

蝇的假睫毛的美女,以及摇曳着慢镜头出场的帅 

哥,唯有崇尚这些“小时代”的人工雕饰,才叫做 

不装,才算做正常。至此,我们好像才有点恍然, 

有些顿悟:所谓小时代,却原来就是小孩子们的时 

代,爷爷奶奶辈、叔叔阿姨辈的观众,最好趁早走 

开,就别凑这个热闹了;至于批评,就更不必置喙 

了,否则就是隔鞋搔痒、贻笑大方了。 

三、郭敬明的“三观”亟待提升 

应该指出的是,面对((/J、时代》所创造的票 

房辉煌、市场奇观,生意人怎么欢呼都行,郭粉们 

怎么尖叫都行,但我们的文艺批评界不能趋这个 

炎、附这个势。当然,客观公正地看, ((/J、时代》 

毕竟是郭敬明的处女作,郭敬明的态度是认真的, 

工作也是负责的,全片没出现一个演技派,演职员 

的水准一般齐。最年长的王琳,也是韩剧恶婆婆的 

标配,与年轻演员半斤八两,不伤和气。有评论者 

戏言,郭敬明“只糟蹋名牌,不糟蹋演技派,这是 

他的职业道德”。 

郭敬明的发迹史也是一部挨骂史, ((/J、时代》 

的上映是将过去出现过的批评打包、集中起来重温 

遍而已。围绕电影((/J、时代》的评论,其实是两 

代人之间的“三观”的分裂所致,甚至,严格地 

说,只是与郭敬明及其粉丝们的分裂。老实说,我 

并不认为郭敬明及其粉丝能代表所有的80后、90 侃, “看郭敬明的小说还不如看原著”。短短一句 

后的一代青年群体。那些认为((/J、时代》不好看 

话,竟获过万转发,成功地汇聚了大量的仇恨和 

的人,被粉丝们定性为“老了还不甘老去”,连编 

赞誉。同一日, ((/J、时代》的宣传主题曲涉嫌抄 

剧于正也是这个逻辑: “不服老的垂死挣扎,对 

袭的新闻也成为了热闻。尽管宣传方第一时间否 

高票房的酸葡萄心理,还有完全经不起推敲的谬 认郭敬明本人对此知情,但从这件事情中依然可 

论,看得我一阵好笑, ((/J、时代》牛逼的地方你 以管窥“郭敬明”和“抄袭”两个元素结合在一 

们反思了吗?友谊和梦想不是正能量吗?中国有 

起时所造成的巨大舆论穿透力。值此一个连政府 

几部这么全民热的电影,若这么见不得好,是要 

我们子孙都去看外国片?”但正如有的评论者指出 

的,偶像和老板们联合起来赚粉丝的钱,没问题, 

很好,但要拿出真正物有所值的东西,要让粉丝 

无论是辛苦挣的钱,还是从辛苦的父母手里要来 

的钱花得值,不能利用粉丝年少狂热对偶像无限 

崇拜,就心安理得地去恶意引导消费。孩子们幼 

稚,大人们也别明明老谋深算却故意装傻,做天 

真状。法同规定一部影片在任何一个影院的排厅 

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一,也不能超过该电影院总场 

次的三分之一。这是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考虑 

做出的硬性规定。市场经济不等于没有约束,不 

等于经营者可以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即便是好 

莱坞卖座大片,在法国的商业院线排片也不会超 

过两个厅,观众有权利挑选其他国家、其他类型 

的电影。 

((/J、时代》的故事发生在主人公从大学走向社 

会的这段重要的人生过渡期,在这段五味杂陈的 

人生经历里,青春被扩大了,社会被缩小了。对 

这部影片,各路影评人的评价或许有夸大其词的 

成分,但是从其应者云集来看,凡此种种的评论 

恰恰成功地浓缩了社会通道中那不光彩的、板结 

的部分。然而郭敬明显然还没有做到对待所有过 

往的事情都能淡定。在凤凰卫视前不久《锵锵三 

人彳亍》中,主持人窦文涛问到郭敬明时隔多年之 

后对于当年抄袭事件的看法,刚刚还在节目中侃 

侃而谈应该注重公众场合形象的郭敬明,倏然做 

起尴尬的小动作。当窦文涛追问郭敬明是否不认 

同法院作出的抄袭判决时,郭敬明更是面露难色, 

表示不希望谈这个过去“太久了”的话题。在电 

影((/J、时 的争议蔓延期间,有网友发微博调 

机构都开始尝试信息公开的多媒体时代,郭敬明 

依然恪守着“不谈抄袭”的原则,但这样的沉默 

并没有驱逐争论,反而让支持者心灰,让质疑者 

给力。 

郭敬明及其((/J、时代》与批评者们的争论, 

如同一个现实版的《皇帝的新衣》,只不过这一 

次,批评者扮演的是童话中说破真相的小孩子的 

角色,指出了郭敬明作品的虚空属性脱离了当前 

的社会背景。 “小时代”的故事,可以架空在任 

何一个城市、发生在任何一个人类所处的历史时 

期,只要这个时代里有青春、富贵、科技和奢侈 

品,可是它却与我们这个大时代不相关联。已然 

长大成人,再不是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小金人的郭 

敬明。强调自己并不关注公共事务,殊不知((,J、 

时代》的故事偏偏发生在主人公从大学走向社会 

的这段颇具“公共事物”性质色彩的重要人生过 

渡阶段,联想到近期深圳富人罔中喝人奶的畸形 

怪状,联想到对于富人无原则的崇拜与仰望的电 

影((/J、时代》,后者严重美化富人,却未深入剖析 

富人内心,停留在表面偶像化处理的做法,实在 

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观众尤其是 

80后、90后青年观众,乃是一种严重的价值观误 

导。 

围绕着郭敬明及其((/J、时代》的争论,赞扬 

者大赞其艺术的辉煌,批判者狠批其价值观的倾 

斜。这些仿佛也成为电影的一部分而悉数进入人 

们的视野。对于郭敬明以及((/J、时代》的狂热的 

粉丝而言,当他们从电影的梦境中回到现实,听 

听来自“老东西”们的反对声音,也许是不无裨 

益的。当这些粉丝们已经到了为青春情爱而痴迷 

疯狂的年龄,他们也就到了应该接触并认识这个 

75 

复杂多面社会的时候。郭敬明已然“而立”,从出 

道开始算已经过去12年,从他今天的成就看,l2 

年的批评没有让他厌恶这个世界,反而帮他理解了 

这个世界。只是,至今他的“三观”水平还不够级 

别,可能还不及格,还未能抵达基本正确的层次。 

俗,恶称大雅”,这是值得人们警惕的。 

电影 、时代》让笔者想到,除了影片给定的 

幻影般辉煌的拜物教生活,还有另一种生活,一种 

数量庞大、声音微弱、表情痛楚的生活,等待着作 

家、艺术家们去描述、去认领:他们这一群人,如 

所以, 、时代》被批,可能不是因为它能对同龄 

方方小说中的“涂自强”,亦如郑小琼诗歌中的打 

人乃至更低年龄层次的观众造成多么严重的当下负 

工妹,除了不断地在恋爱和失恋之外,也还有饥 

面影响,而是因为它本身太低级、太匮乏道德认 

识、社会认知、理想认识水准。它的负面效应也许 

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青少年一代,存在着将他们拉 

向低级情商水平、认知能力的潜在可能和危险。我 

以为,置身高票房纪录和庞大粉丝团欢呼中的郭敬 

明,最需要忙乎的,不是高调反驳来自“老东西” 

们的批判,而是放下“身段”,谦虚谨慎地倾听他 

们的批评,深刻地反省自己的成败得失。 

四、 、时十 与作家、艺术家的责任使命 

对于 、时代》及其导演郭敬明抱持哀矜、力 

挺立场的小粉丝和老粉丝们,笔者也想再说几句。 

据说((/J、时代》的出品人很委屈,在微博上表示, 

“我们只是拍了一部让孩子们喜欢的电影,却让那 

些有话语权的大v们肆无忌惮地诋毁,善意的批评 

我们都接受,恶意的诽谤就是人格出问题了。孩子 

们没那么复杂,里面有他们喜欢的演员、喜欢听的 

音乐、喜欢的画面就够了。”这位出品人甚至调侃: 

部电影也亡不了国,只是一部电影而已,用不 

着这样声嘶力竭的。”这话没错。但毕竟一花一世 

界。文学艺术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于客观世 

界、心灵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认知和表达。单纯 

和无知、热诚和狂热、生动和矫情,是青春文艺的 

双刃。而非理性、类型化、跟风,是郭敬明作品的 

突出症候。青春自有青春的属性,这无可厚非。但 

是((/J、时代》却让很多人看到了青春之外的杂质, 

产生了无法祛除的不安。取之有道的财富,助人获 

得尊严和体面,但是一旦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 

成为一个社会较大人群尤其是相当部分的青年群体 

的终极目标,成为一个社会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 

故下倾的借口,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势必“喜言通 

76 

饿、血泪和流落街头的恐惧;他们的生活场,除了 

校园、酒吧和写字楼之外,也还有工厂、流水线和 

铁棚屋;他们的青春记忆,除了爱情、电子游戏、 

小资情调之外,也还有拖欠工资、老板娘的白眼和 

年接近四万根断指”的血腥…… 

所以,真正的文学艺术的力量,或基于此。这 

次不是从“铁屋子”,而是从“幻城”中让“小时 

代”的孩子们醒来。被分割的亿万个“个人”,由 

此重建一种关联的可能性,它或可激活一个已然高 

度程式化的修辞, “团结就是力量”。“小时代” 

的团结,至多是 至未至=》青葱校园式的,或 

((/J、时1- 女生寝室式的小共同体。这种小共同体 

最终的体验是“无聊”,一种和历史脱钩的不及物 

的生活,必然反映在心理上的悬空之感,无法克服 

问题,只能延缓虚无。矫枉过正一直以来是我们首 

肯的说辞,但有时也会成为一些人易犯的毛病。告 

别贫穷和物质短缺年代,进人物质相对丰富的时 

代,人们对于贫穷的恐慌似乎更强烈了,物质占有 

的欲望也更迫切了。《论语・述而》有句: “饭疏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贵,于我如浮云。”美国思想家玛雅・安热卢也说: 

应该教育孩子们, “多元化中有美和力量”。在今 

天, “凌空高蹈”之不言已然久矣。凡夫俗子或可 

目光和目标向下倾.但作家、艺术家却不能不为时 

代唱大风——这是历史、现实、责任、使命等等多 

重要素使然。 

(作者单位:深圳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孙婵 

《小时代》:外表的辉煌与内心的荒芜

本文发布于:2024-11-12 12:50: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4u4v.net/it/17313870045157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时代   青春   社会   粉丝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网站地图1 网站地图2 网站地图3 网站地图4 网站地图5 网站地图6 网站地图7 网站地图8 网站地图9 网站地图10 网站地图11 网站地图12 网站地图13 网站地图14 网站地图15 网站地图16 网站地图17 网站地图18 网站地图19 网站地图20 网站地图21 网站地图22/a> 网站地图23